正在载入...

我是江迪,但我心疼高语

文/陈亮

 

  • 我是江迪——精英即败类

在《心霾》这部戏中,我饰演了一位叫做江迪的艺术家。他在戏中有句台词“我在的时候连梵低梵大师都不敢自称大师”,可见,他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认为自己应该是当代的梵高。“梵低”这个词,妙哉,在他眼里,同辈的所有艺术家都只能冠以“低”这个词,“高”是用来形容江迪自己的。我很佩服编剧对台词的设计,这里对人名的妙改和妙用,比王朔在《梦想照进现实》里面的“那时候还是英国”(那英)、“王飞得慢”(王菲)要强得多【1】

起初接到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果然把江迪想低了:我以为他有点像《我爱我家》里面的孟昭阳,我这么想是因为江迪不像其他几位兄弟姐妹一样都姓高;另外,他或许与高家有种寄生和宿主的关系,也许当年他出国也是因为高家的帮助。后来,经过与编剧张鹤老师的交流后确认:江迪是有一定艺术水平的,至少在技法上是高超的,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充满赤诚的,尽管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有点可笑;江迪出国是为了躲避他所辜负的高语,并且是趁着高语不在家的时候去高家告别的,他在情感和婚姻上是回避认真(不会像对艺术那样认真)、逃避责任(不会像对作品那样负责)的。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2】所讲,“我认为最初的印象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最初的印象——不管是好是坏——都会深深铭刻在演员的记忆中,成为未来体验的萌芽”,我最初把江迪想象成孟昭阳,所以,我觉得江迪这个角色我演得有点太“油”。并且,我的外表形象,也不如江迪那样潇洒倜傥。所以,我只能在角色的分析上尽可能地抑制和克服自己与角色存在的区别与差距,了解自己与角色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3】

我没有做过艺术家,倒是曾欣赏过几位比较知名的艺术家,那么对比着他们和江迪,可以发现以下的特征:装腔作势;艺术至上;家庭责任淡薄;排斥基督信仰。戏中的江迪,他登场的时候是戴着一顶牛仔帽,他不仅在穿着上装腔作势,他的作品也同样带着假模假样的“装”:《罗马柱下的王昭君》和《许愿池边的贵妃出浴》,甚至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对《最后的晚餐》的拙劣模仿——大概他们艺术家会认为这是“解构”和“拼贴”。我想到了同样喜欢带着帽子的国内当代艺术家左小祖咒:他有首鼓吹情欲的对唱歌曲配的MV居然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明明自己玩儿的是当代艺术的手法,却用这手法来创作《我也爱当代艺术》来嘲讽自己曾创作过的行为艺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些跟江迪的矛盾和拧巴是相同的:崇尚艺术,却又对自己作品的品位认知游移不定或者像江迪那样对自己糟糕的艺术品位不自知;想“让那些艳俗的、抽象的、后现代的艺术垃圾统统见鬼去吧,只有人的灵魂,最值得用画笔留住”(江迪台词),却又对真正与灵魂相关的信仰层面回避甚至嘲讽,如左小祖咒曾创作过《姑娘,我偷到神的钱包》,戏中的江迪则认为天堂这部“作品”很“拙劣,登不上大雅之堂”。

江迪认定艺术至上,所以家庭观念淡薄,不想结婚,不想负责任。我又想起了一位我始终尊敬的导演杨德昌,他为了让精力全放到电影工作中去,不惜牺牲自己的婚姻,几乎从未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把钱花到电影上去是他最快乐的事情。【4】他的电影作品水平当然比江迪的画作水平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但对于婚姻、家庭的责任方面,他与江迪是不分伯仲的。杨德昌《独立时代》中的一个角色,是有助于我理解江迪这个角色的,那就是电影中的戏剧导演小Bir,这个既无德也无才的江湖混混,借着一点聪明一点幸运一点关系加一点抄袭,就成了众人膜拜的鲲鹏大师。这个大师像无数的搞艺术的导演一样,儿戏着自己的艺术:在都市化的台北舞弄着青龙偃月刀;把工作室的电话放置在了一个笼屉里面。他和江迪一样在“装”,为了艺术,他装得真不可谓不好,要形有形,要神有神,就是没内涵。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作品虽然如手术刀一样“对付”着台北社会的种种,但他为艺术燃烧了自己的一生,却始终燃烧错了——没有为神的国度燃烧:在《独立时代》里他对人与社会有着如此深刻的儒家层面的思考,但是在影片中,有人在街头给他们和周围的人发福音单张,并且告诉他们:“神爱世人。”可是,这些呼唤与单张都被他们忽略掉了,也被导演忽略掉了,他们甚至把它当作了另一种形式的广告【5】

无论是戏中的江迪,还是高谈,他们都是精英——艺术家、文化学者。他们以艺术或者学问自居,并将其置换成道德上的优越感,这是一种自义。他们甚至会把艺术或者学问当成偶像、当成“福音”,而直到去了天堂,戴着他们的锁链,也不清楚他们所信奉的是走不通的,这部戏中则表现为他们在私人生活上的断裂,例如江迪之于高语。

二、我心疼高语——祂才是玫瑰

我想到了一个画面:

(上图为电影《志明与春娇》剧照,下图为电影《春娇与志明》剧照)

在这幅图片中,上图为电影《志明与春娇》中春娇与志明一同在KTV里面演唱《最后的玫瑰》,地点在香港;下图为电影《春娇与志明》中春娇与志明分手后,一个人在KTV里面唱《别问我是谁》,地点在北京。热恋中的春娇连翘起的睫毛都带着温馨;分手后的春娇,只有电影画面中的一个后脑勺。我之所以想到了这幅画面,是因为我非常心疼戏中的高语:她在感情上受到的身心伤害、她工作的寡淡乏味、她的抱怨和苦毒,还有她的单纯和善良。

在我初读剧本的时候,我觉得高语这个人是独特的:在“合家欢”的那场戏中,正是高语逐一斥责了其余每个人。高语作为小女儿,本是性格清爽、单纯,却在她正青春的年华遭遇到了玩世不恭的江迪;作为一名外企白领,工作也是“一点变化都没有、一点办法都没有”。直到在天堂遇到天使,她的苦毒也一直都是持续的:“这是我的事,我愿意沉重地活着”;面对天使的挽留,她决绝地高呼“可我不想留在这儿!!”。我多么希望她能够像高歌一样,愿意留在天堂那里。这里我非常钦佩编剧张鹤老师对人物关系的设计——孪生姐弟,正因为这层关系,才增加了高语是唯一接纳高歌回家的合理性,以及二人纯良性格的互为镜像,但二人结局却泾渭分明,实在令人叹惋!

为了体味高语以及江迪的角色,按照高语描述她工作生活的台词“坐在路边的咖啡馆,看着人来人往,看着阳光一点一点地黯淡下去”,我拿着台词本来到了工作单位附近的星巴克咖啡馆,因为我的工作也可以用“寡淡”二字来形容。我一边看着剧本,一边在手机上找符合高语心境的歌曲,于是我听到了黄贯中在2005年唱的《愿我能》,结果旋律一起,伴着黄贯中老师在演唱时的表情和声音,我竟然潸然泪下:“随着大众的步伐,望人人渐远,变了更‘真实’,不再寻梦;害怕失败,谁来扶助我,怕再次孤独,独我唱歌,谁作附和”。歌词中还有“愿我能,能寻得到一个她”,对于高语,我觉得应该是“愿我能,能寻得到一个祂”!在咖啡馆体会完高语后,我又体会了一下江迪,则对江迪的玩世不恭的态度认识更深了一层。江迪对高语的伤害,就像高语的苦毒一样,也是持续的。当他多年后回到高家做客的时候,送给高语的礼物——玛瑙质地的手链、“正宗的意大利手工制品”,不但不及送给高言礼物的昂贵,甚至可以随手再送给高一格。在这里,我可以这样替江迪解释他的合理性:那手链虽然并不贵重,但是从艺术上讲,它是合乎艺术审美的,它是合理的,最起码我江迪能够解释出它艺术上的合理,所以是可以送给高语的;而我江迪可以把它送给别人,是因为江迪看重艺术高于看重私人生活,反正我是送出去了,我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表达和传递出去了。

这一段开头的图片中,春娇分别唱了《最后的玫瑰》《别问我是谁》。玫瑰,象征着爱情,但是比玫瑰更耀眼的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光芒,祂才是“最后的玫瑰”,也愿所有的“高语”们能够走出埃及,能够说出“别问我是谁”的唯一正确答案:我是天国的子民!

三、结束语

莎士比亚【6】曾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戏剧创作者在排戏过程中无可推诿地感受到罪对关系的影响。每个角色的饰演者要体验角色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其他角色对自己饰演的角色的评价,这还是在有案头工作和人物小传的基础上。那么,当戏剧照进现实,尽可想象,人与人之间完全理解是多么的难。愿上帝的恩典让我们做到舍己,不求人理解,但求理解人。

参考文献

  1. 王朔,《我的千岁寒》,作家出版社,
  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4卷.中国电影出版社,
  3. 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
  4. 王昀燕,《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商务印书馆,
  5. 石衡潭,《光影中的信望爱》.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 莎士比亚,《汉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朱生豪,译. 作家出版社,

高语的前半生和后半生

文/华琳

她是一朵花,在22岁那年盛开,也永远地停留在那年。

从此以后,在她的梦境里,总有一幕幕的电影闪过时,他那张线条分明的脸,潇洒而肆意;她的眼神里,满是欢喜。那个陪她笑,也陪她哭的男人,住进了她的心里。

她是一朵云,摇曳在青春的天空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她梦想有一天能成为他的新娘,和他一起漫步在马尔代夫的沙滩,静静的看斐济的日出,深深拥抱塞纳河的水。

哪知,云落风起,雨水夹着泪水,终于将她淹没……

他逃走了,不辞而别,不问西东。

她悄悄地封存了一切的记忆,挤进了朝九晚五的人潮人海。高大明亮的写字楼,一人一个规整的小隔间,每月都要提交的一张张报表,这也许才是生活真实的温度吧。抖落重重的灰尘,她仿佛明媚了起来。白领?令人艳羡的字眼,去打拼吧!虽然很多时候枯燥、重复,但那还未到来的前程是闪亮的,是激励人的,重新出发,也许会有惊喜在等着她……

她也真的收获了很多,这一份工作足以让她放下生活的苟且,去尽情享受诗和远方。是的,人生就是这样。寻找不同的目标,拥有它,享受它,和它共舞。爱情来临的时候,沉醉迷恋,爱情走了,事业丰收。还有什么比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更富足更充实来得更重要的呢?

她告诉自己,只要生活值得期待,就是有希望的。等待和发现的过程虽然伴随着青春的老去,但她却因此更爱自己;更加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是需要好好守护的,所有不好的情感和感受,委屈、愤怒、恼恨、痛苦,都可以被时间消解,都可以借着让自己强大起来而一一攻破。

她真的强大了吗?在纯真的年龄里,她热烈地爱了一场。爱情的味道,让她坠入甜蜜乡。那个人,成了她心口的朱砂痣,也像是她窗前的白月光。那爱情的结局,却惨烈神伤,缠绕成她一生的梦魇,从未走出。

以后所有的回忆和追想,思念和渴望,只是青春的殇。

以后所有的憧憬和梦想,奋斗和成长,只是虚空的望。

她的最后,走向永远的死亡。

这是高语的故事,也是我的前半生。

圣经《以弗所书》第2章12节说:“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在不认识上帝的前半生里,我深深地体会着因‘没有指望,没有神’而经历的绝望和枯萎,那是生命绝不能承受的重。那是被各种偶像捆绑的不能自由,那是不断给自己树立新的偶像的身不由己,那是被偶像驱使而不得安息的烦躁和焦虑,这一切基于内心里的一种认定:还有希望!毕竟,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只要再努力一点,只要向这个世界再靠近一点,就会好的!

但这个世界对人发出的催促是毁灭性的,掌管这个世界的恶者,是要偷盗、掳掠和杀害人的生命,将人置于欺骗、迷惑和极深的不安中。所以,不管我们怎样精心设定目标,细心筹算道路,我们的心永得不着满足。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乃是一个虚空的希望!它借由爱情、事业、个人价值和家国梦想引领着我们,使我们满怀热情,并且激发出许多的灵感、技能和方法论,但我们却没意识到,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们不再去思考自己灵魂的光景,它们或美好或高级的外表不断牵引我们离开对永恒的渴望,使我们不再定睛那不可衰残的和不会朽坏的,而乐此不疲地去建造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

生活在当今这样的时代,我比过去更能体会到一种身陷囹圄的惊惶,很像大卫在诗篇里说的“我的敌人何其加增;有许多人起来攻击我。”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鸡汤滋润的人心所向,全民创业的激情战场,我感到我的心被层出不穷的‘敌人’侵占、欺压和击打。它们攻击我的结果,无非是要让我与这个世界为伍,不断为自己树立新的偶像,加入那为这个世界效力的大军,在我的灵魂里栽种所谓新的希望。

我不得不承认,这为世界效力的大军势力强劲,所到之处,人心被搅动,让我也不得不跟随其后。我迷失了,困惑了,软弱了,也悖逆了。从前对神的渴慕和赞美变成了抱怨和质疑,从前对呼召的向往变成了对追求当下的忠诚。很多个夜晚,我在祷告中泪涌成河,无语对上帝。我的眼前,是层层迷雾,走不出的至深黑暗……

我如何突围?我如何得胜?我如何能像大卫一样,“捣碎他们,如同风前的灰尘,倒出他们,如同街上的泥土。”就在前几天,我在气急败坏中决定不祷告了,晚上睡下时,我又想到了一些往事,就让自己沉浸在受害者的情绪中,开始哭;但奇妙的是,我这边情绪一出来,另一个声音,就像是我自己的,对我说:你是神拣选的器皿,你是他眼中的瞳仁。我又一边想一边哭:我怎么办啊,我不知道前面怎么走。另一个声音对自己说:我是你的天父,我供应你,我引导你。不同的声音交错着,每当前面沮丧的声音出来,后面的声音就安慰,那种安慰是如此的不可拒绝,我知道是圣灵在帮助我祷告。

回想自己这几年信仰中经历的黑暗和仍然在经历的曲折,我想上帝不断地让我去反省:到底什么是信仰,是被点燃的一时的宗教热情还是不止息的寻求和依靠?是升华了的情感寄托,还是愿意交付自己的真心和信任?是为自己谋划大事,还是在当下每一个环境中都以上帝的眼光来学习信心和顺服的功课?是不断的喂养那个骄傲的自恋的自己,还是愿意被圣灵的工作塑造和对付?是在难处中一再抱怨和躲避,还是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多思想上帝的心意?

圣经中每一个被神抓住的人,都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经历了不同的挑战和艰难,他们以信仰的方式“正视”了他们所处的境遇,留下了因信而做成的美好见证,成为我们的示范和鼓励。信仰对于他们,不是聊以慰籍的情感寄托,不是未来要实现的理想,而是临到他们生活中真实的经历,是每一个当下不断转向神的选择,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信心。

我希望我的眼光和思想能被上帝不断更新,让我有正视当下并能得胜有余的信心、智慧和勇气。这种眼光和思想的转向意味着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耶稣,所以难免有难过、疑惑、退后和软弱。但是我们都知道,保罗这样劝导我们:“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你相信上帝是美善的吗?他绝不会背乎他自己,他既然拣选我们,爱我们,就爱我们到底。而且,越是在低谷的时候,越能感受到他一直在那里与他爱的人同行,越能感受到 “你的杖,他的竿,都安慰我。”

不管我们信主之前是如何败坏,或是信了之后是如何悖逆,上帝都有能力使用那过去的前半生,用恩典和爱为我们成就一个天国样式的后半生,在他没有难成的事!

话剧演出之初体验

文/志颖

 

(高言剧照)

 

4月14日下午2点钟,《心霾》剧组在做演出前的最后一次排练。

这次排练,我的状态并不好,开场没几句就开始忘词,没有完全进入人物(从没有演过戏的我,经过几次的排练,我已经清楚的知道怎样的一种感觉是对的状态)。同时,我也可以感觉到,整个戏的节奏和演员的状态似乎都没有到位,暗自为晚上的演出捏了一把汗。

戏过了一遍,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商量了一下之后,导演开始为大家设计谢幕环节。剧中互为镜像的演员两两上场,鞠躬行礼,然后一起排成长排再次鞠躬……

几个场外的弟兄姐妹配合地热烈拍掌,让我们享受长久的谢幕,一种明星般的待遇。

“我们能用得上这么隆重的谢幕么?这得演得多好才配得上啊……”我心里暗自思忖。

先来回顾一下这部戏吧。

《心霾》这部作品写的是高家一家人的故事。这个家庭,在外人看来,那自然是高贵显赫的大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都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可是就是这样的家庭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许多隐秘伤痛,这些事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步步揭示出来,让人看到所谓精英阶层生活背后人性的弱点,光鲜背后罪带来的伤痕。

高言是剧中主要角色,她的一言一行担起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高言的饰演者,在最初接到这个角色时,其实没有太多的把握可以演好。毕竟与自己性格反差太大,这类人在生活中也接触得很少。

但这个人物的特点在社会中是比较典型的——一个精明强干的女处长,一个崇尚自我奋斗,处处力争上游的女强人。她的强势干练的作风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在自己的父亲高老的家里,她也是说一不二的女主人。

初看剧本,高言这个人物给人的印象是不讨好的,她说话指手画脚,态度凌厉而强势,但细读剧本,深挖人物特点,你会看到一个立体丰富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的性格,她的能力,她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都是促成她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要素,慢慢地你会对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这个角色了。

那么就让我说给你听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高言是前市文联主席的长女,是个“官二代”,但也是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长大,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在她的大学时代,是个文艺女青年,也应该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积极参与社团,学生会的工作。她有过蓬勃的青春和光辉的理想,她的心也曾是那样的浪漫和多情,也曾爱恋过那些有才情的男子,为他们着迷,为他们疯狂。

但就像我们看到过的诸多人生轨迹一样,再多的浪漫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多次恋爱的经历让她觉得看透男人的虚伪和软弱。那些潇洒不羁,自命不凡的才子们在这个社会碰了壁之后,只会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自己想象的沙坑里;包括后来她的丈夫,并没有给她带来现实中的安全感,反而激发起她的保护欲去撑起一个家。

自己的原生家庭呢,她的父亲高老,在党政机关工作,很多官场上的事和人情冷暖,从小她就有所体悟;高老自身呢,也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行事为人的不坦荡,借职务之便产生的作风问题,包括后来对母亲的背叛,都对高言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里的其他成员呢,在她看来,长兄高谈,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一心钻研自己的学术成就,对家人冷漠而自私,并没有能担起家里的长子的责任。弟弟妹妹我行我素,根本不听指挥,尤其是弟弟还犯了那么大的错,给这个家丢了脸,抹了黑,更是不可理喻。

再加上自己步入仕途之后看到的官场上的种种黑暗和权利斗争, 聪慧而敏锐的她很快看清了一点——什么都不可相信,只有靠自己才是唯一的正路。这个世界充满了假象,父亲、兄长、丈夫,其他任何人,都是不能倚靠的。唯有自己掌控一切,自己要手握权力,这才可以给她带来安全感。所以才造就她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个性,在家里也是一手遮天,谁也信不着。即使是在天堂里,高言面对一个无比美好的但却不能由自己掌控的世界,她也并不喜欢,因为她只相信自己。

但稍用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其实在高言看似强悍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灵。高家这么大一个家里,她却连个能说几句知心话的人都没有。那个从意大利回来的这个表弟,却意外地让“大姐”敞开了心扉说上几句心里话,也只有在她稍显落寞之时,我们才能略略瞥到她曾经的影子和柔情的一面。其实内心深处,她是很孤寂的。

一个人的内心越是虚弱,就越会用强悍来装点自己,就越要用许多在外东西证明自己;越是虚张声势,就越表明这个人心里的慌张和胆怯。其实她很可怜,高傲冷峻的外表下掩盖着一个可怜可悲的灵魂。

人都自以为义,一生追逐自己以为正确的东西,谁知所思所想尽都虚妄,都是捕风,一生都为其辖制,被其所害。

所以唯有认识真理,才能得真正的自由,让人一生行在正路上,并且越走越光明。

那天的演出,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想到,大家会给予那么高的评价。今天想来,是不是还是给的过高了,可能太久大家没有看过话剧,尤其是主内的话剧了。

很多人也夸赞我的演技,至今我仍觉得愧不敢当。这不是谦虚什么的,而是我真的没有觉得自己表现得非常好(当时落了好几句词,有的设计的动作也没有做,而且不知是因为喝了咖啡还是紧张,端咖啡的手一直在抖)。很感恩的是在演出前,大家一直在一起同心的祷告,我觉得真的是上帝带领了这场演出。

最后谢幕的时候,我们彩排的一幕真的用上了。上台鞠躬的时候,觉得掌声好热烈,大家好热情,好像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点“明星”般的感觉,但也觉得那么不真实……(是不是我的底色太“灰”了)

这次演出也是我生命中的一个突破,因为我从来不知道我还可以演戏(报名话剧社,其实只是凑凑热闹,抱着哪怕做个剧务也好的心情来的)。这次让我看到,原来一个人的身上真的有很多潜力,永远不要看低自己。尤其是当主要使用你的时候,你所能展现出来的将超过你的想象。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做瓦器的心志,因为除了上帝,我们真的什么也不能做,祂要想成就,就什么都可以做。

我是否真的期待过天堂?

文/郑睿

(天使高母的剧照)

话剧《心霾》初演已过三周,据说下次演出预定六月底七月初。

回想刚拿到剧本时,庆幸被安排了“高母”这一天使的角色,因为台词特别少,可以免去背台词之苦。预定春节后与陈亮导演面谈,确定是否由我来演天使。前一晚,琢磨角色时,才发现自己捡了个烫手山芋。

因为我发现,我无法想象已经在天堂里的人,是什么形象,Ta该是欢喜快乐、圣洁美好的,但如何表现?Ta盼望尚未认识神的亲人能够认识,但Ta面对对方的拒绝,是悲伤的还是依然欢喜的?这悲伤是属血气之人的悲伤,或者迥别于此?欢喜是Ta的底色,但具体情节的表演中要侧重哪一种?这种情感传递到观众那里,会引起什么样的感受?我被这些问题难住了。

一个尚在地上的人,必然不能了解天堂的景况,并且不敢僭越去随意想象天堂和天堂中的人。但,即便稍微想象一点那其中的美好,对我来说也很难——那么,我是否真的期待过天堂?带着真实的盼望活在今生?

从那天以后,我常常想这个问题。对“高母”在天堂里的形象非常模糊,每一次排练都是一次提问,你有盼望么?你的盼望是真实的么?

我觉得是没有的。这并不是因为我还年轻,离世的日子还远。

我忙碌或悠闲地过我的生活,按我的计划或者无计划度过每一天的日子。困难的时候就抓住神,欢乐的时候会感谢祂,我每天读经,也常常祷告。但祂并不掌管我的人生,我的人生是我做主,祂是我困难中的稻草,满足愿望的神灯,成就欲望的偶像。我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合祂心意的自己,虽然我也如此祷告,但那些祷告背后隐藏的是人心的诡诈……C.S.Lewis 《开往天堂的巴士》的序里提到“其实,我们每一刻都可以回头的——回到现实(上帝的真实);只是我们太顽固、太自怜、太自以为是(自以为义)、太自我关注、自我悲悯。有时我们基督徒……想传扬基督教,而从不想着基督;证明上帝的存在,却从不在乎上帝。我们非常乐于把上帝当作自己所欲求的手段。”

排练次数多起来,每个角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表演中语调、声调、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走台、互相配合,到现场可以有对手戏,这些变化给大家带来了不少鼓励,毕竟排练有时是枯燥且疲惫的。每个人都带着很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偶尔有张力,却让我们觉得这样才更像一个弟兄姊妹的团契。

我选择以悲伤、怜悯的情感表现天堂相见那一幕,但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表现?作者期待的是什么样子?演出之后,读《开往天堂的巴士》,有一个会面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你想念我吗?”颤抖的声音哀怨而低沉。

她却丝毫不为所动,仍然流露着爱和优美的风度。

……

悲剧演员仍旧装模做样,以哽咽的声音自顾自地说……

她眼中闪耀着欢乐的光辉视线越过悲剧演员的头,直接和矮幽灵说笑。”

“人若选择了尘世而非天堂,终将发现尘世一向都只是地狱的一部分;而尘世若被至于天堂之次,则一开始就是天堂本身的一部分。”

可怜的老高vs大哥高谈

可怜的老高(李惠中)

(老高剧照)

雾霾固然厉害,心中若如有霾般不清澈,其毒更甚。心中雾霾是对天空雾霾的嘲讽,天空中的雾霾又何尝不是心中霾的映射?

这个故事是给高老过生日前的插曲,而这个插曲才是这个故事中真正的故事。其实这个高老的生日至“死”也没过成,而这高老叫高啥也一直不知道,就好像是没有名字的,剧中也不需要这个名字。所以,这高老就是这故事的假核心。

高老是家长,是家中最大的人,他的态度具有代表性,是重量级的,虽然他在家中是个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老人。都知道他老了,他也知道他自己老了。小女儿高语直斥过他老糊涂了,他自己也老将年纪大了挂到嘴边。只不过除高语外的人面对高老的时候就好像不知道他老了似的;而他说自己老了就好像是个万能的盾牌,可以成为自己免受攻击和做某些事情的理由。他老了就可以不陪江迪聊天,他老了就可以给自己个台阶下避开高言的咄咄逼人,他老了就可以咳嗽、可以喘,可以在高语不留情面的不孝的揭伤疤下,保留些面子。他是老了,可是他的老了已成为政治语言,他的老了就是在装老;他真的老了,可是大多数人也不说他老了,因为大多数人也会政治语言,不说他老了岂非就不用老陪着他,就不用像孙女格格那样告诉他新事物滴滴打车?

他是老了,但他还惦记着保姆刘姨,是因为他孤寡老人的孤独和怜悯心吗?假设刘姨同意,他真的会娶刘姨吗?他会不以自己的身份为傲的放低身段和刘姨相濡以沫吗?谁知道呢!编剧老师说高老老了,对刘姨这样“可怜的、卑微的”人有同情心、照顾的心。但也许正如编剧说的另外一个高老的“人物小传”:他天生的风流倜傥吧!他是文联副主席,除了政治手腕外一定还有根好笔杆子。有才情的人哪一个不风流?哪一个不总是情有所寄呢?可是多情种又有哪一个不是负心汉呢?高语说他年轻的时候可是一个和某女人三天两头出差的人。

他知道自己不是家里的核心,因为他连可以带着谁去阖家欢都决定不了,因为他连坐什么车去也决定不了,因为他在说往脸上贴金的关于小贾的话也无人听。可是在撵高歌的言论上却是都听他的,而他是个知道面子的人,儿女们给他面子了,他自然也要给儿女面子,像小语似的撕破脸皮,并不是一个老干部会干的事。所以他随着儿女们的风向撵高歌走。高歌是他儿子,难道他真的不再爱高歌了吗?他是一个可以将姓江的出过国的知名艺术家外甥江迪列为高家的荣耀的人,他是一个将自己的杀人犯儿子当作没有他的人。虎毒不食子吧!我宁愿相信高老是一个对自己的杀人犯儿子痛定思痛后扔出心里、不愿面对杀人犯回来和爱之深责之切的有血有肉的父亲。

人的心里进了霾,很可怕,因为会泯灭掉最人性的亲情,因为会让欲望泛滥,而偏偏又自以为是、自以为高、引以为荣、引以为傲。

傲岂不正是不让自己被救赎的锁链吗?锁链岂不正是阻碍与神的距离的第一大罪吗?有罪的人岂不是应该戴着锁链吗?


 

大哥高谈——贾作胜

剧名《心霾》,应该是每个人心中都有雾霾,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正如最后天堂一幕都带着各样的枷锁,高家兄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枷锁,或学问,或权利,或感情,或欲望,或名望,每个角色都影射了社会上某一类人。

大哥高谈应该是困于学问之锁,自以为是“正义道德原则”的代言人,自以为高大上——一个人用一生来做一场大学问,这是对真理、对人生最大的尊重。所以对于假恶丑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极端鄙视”。

角色定位在:不负责任没有大哥担当,老婆跑了,女儿不屑,学术上又肤浅没有水准,一切所做都是沽名钓誉的手段,这有点太不堪了。差不多就是在大骂台下的知识分子们整天痴迷学问实际上一无是处。

大哥困于“知识之锁”,在这一点上可以做文章。把高母给弟弟的钱都拿去买书了,至于后来的一言一行都要看高处长脸色,确实太庸,似乎不太符合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正是如此,可以凸显大哥的虚伪做派。

青年面孔之Eason :传福音是我的使命!

EASON ●80后 ●爱读书 ● 爱孩子 ● 爱笑
新手爸爸 | 基督徒
热爱生活 / 热爱家庭 / 书本控
爱吃面食 / 有一个可爱的宝宝和贤惠的妻子

 

什么时候开始信耶稣的?

2009年接触教会,2012年受洗。

2007年在校园广播里听到一则新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发生枪击事件,有一个牧师为死去的人、犯罪分子祷告,心里很受触动,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的信仰。

美国枪击事件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了一部电影《耶稣受难记》,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那一刻我相信耶稣是真正的神,人世间没有这样的慈悲和怜悯。

2008年担任大学生村官职务,从事党政机关工作,镇上有个教堂,2009年在哪里参加过一次平安夜聚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谁影响了你相信耶稣?

2011年4月在出差的路上,有一个姊妹问我:“有没有信仰” ?我说,“还没有,但要选择的话我觉得基督教才是真信仰”。因为之前听到的、看到的信息,在心里埋下的种子,已经发芽。自己很乐意了解福音,在这个姊妹的介绍下,来到了教会,开始了小组,团契生活。

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一度迷茫、空虚,思考活着的意义。毕业后做了大学生“村官”,看到了很多社会民情,官场规则,更加让自己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但是心中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直到进入小组团契以后,听大家读经、祷告、唱诗、爱宴,分享生命,觉得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美好的一群人。促使我去思考耶稣,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人,自己也特别渴慕了解这个价值观念。

相信耶稣后有什么大的改变?

信主前,我是一个爱喝酒的人,言语和行为充满污秽,常常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信主后才开始用基督的眼光看世界,通过读经祷告与神建立关系,学习用圣经的教导去思考问题,反思自己。尤其是在工作中,学习顺服和尊重自己的上司,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论断他人。慢慢明白“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西 3:23)

你觉得神对你有特别的呼召吗?

我的呼召是“传福音”,神奇妙的带领,让我来到了有信仰的环境工作。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期待带更多人认识耶稣。我活着的动力,就是传福音。

为什么选择加入教会?

在这间教会里,我看了很多人因为坚持信仰付上代价。让我真实看到了,这些受试炼的弟兄姐妹为主大发热心,激励我甘心为主付上代价。“为信仰摆上”成为了驱动力。加入教会半年多以后,开始参加教会的服侍。慢慢了解教会的异象,委身教会,成为了教会的会友。

“有使命的生活” 对你的信仰重要吗?为什么?

关于有使命的生活,我想讲讲我的家庭。我和妻子在结婚前,上过两个月的婚前辅导课程。心中有个强烈的盼望是要建立基督化的家庭,就像约书亚所说的那样:“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福音,所以传福音就是我们活着的动力。我给爸爸妈妈,村里人传福音,现在我的父母和邻居二叔一家,已经在家乡开放自己的家庭建立聚会点了。

你是怎么做到“有使命的生活”的?

在家庭的层面,作属灵的带领者,带领家人敬拜上帝、宣讲真理,开放家庭服侍小组的弟兄姊妹;在工作的层面,根据每天写信、留言询问信仰的人,回复并解答他们的问题,带领他们来到耶稣基督的面前,为有需要的人祷告,为寻找教会的人联络教会。

你会怎样鼓励周围的人去“有使命的生活”?

我跟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常常请求他们坚持聚会,有时间要给村里人传福音。有时候通过QQ、微信、视频的方式,联系那些传了福音、或者去了教会的弟兄姊妹,分享彼此的生活和需要祷告的事,一起聊聊。我们平时也会交流分享教会的事,讨论服侍的情况,彼此激励,给他们那边的教会寄送一些视频和图书,帮助她们更有效的讲解福音。

现在有挑战吗,最近的挑战是什么?

虽然是做传福音的工作,但我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常常缺乏智慧和爱心。有时候为了让对方信主,总是靠自己的办法。最近和教会里传福音非常有恩赐的姊妹讨教,明白要考虑对方的现实处境和真实需要,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更重要的是用我的实际行动和爱心去帮助他/她。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是一个女孩子检查出严重的疾病,她说她心很慌,不知道如何面对以后的人生,问我们能不能为她祷告。我迫不及待地说我愿意,我和妻子每天都为她祷告,给她传福音,像待自己的妹妹一样问候她,她说她现在心里平安了,知道世界上有一位上帝,她就哭了。

其实在跨文化传福音方面,我在想神是不是也在呼召我、挑战我,让我不要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里,准备走出去。最近听到一位弟兄的分享,摩西40岁蒙召,80岁才被神使用,一个人由Somebody变成Nobody,才可以被神使用。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学习倒空自己、过单单依靠神的生活,这是神给我一生的挑战和功课,我需要凭着信心说:“神祢给的我都要,祢要的我都给”。

(本文是微信公众号“祂是yesHEis”制作的面孔系列文章,经同意转载。)

青年面孔之龙飞:从抵挡真道变成全职传道

85年后青年牧师● 阳光 ● 爱笑
红孩儿是怎么炼成的 | 从抵挡真道变成全职传道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
young leader / 热爱辩论 / 敬拜达人
新手爸爸 / 家有一嗷嗷待哺的baby

 

如何认识耶稣的?

我出生在一个红色省份红色根据地江西的一个红色家庭,信主之后戏称自己是“红孩儿”。从小读的案头书是《红岩》、《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青春之歌》。爸爸妈妈是多年党龄的党员,外公是解放后第一代警察,我从小是听着长辈们的革命英雄故事长大的。我高中的时候入了党。

第一次听到福音是我来北京读大学,给我传福音的人是大学的外教,一个美国人。他传福音的方式就是在他的公寓里面开一个Bible Study,免费晚餐,能开英文小灶,又能了解西方文化,何乐而不为? 跟我同去的有几个同学,其中包括学生党支部书记,我的直系学生领导,一个品学兼优的女生,后来考到北大研究生院。后来她居然信主了,而且找我跟她一起做的决志祷告。

这件事让我心中对基督教的怒火彻底点燃了,我的革命战友都被掳走了。从此,我变成一个挑战基督教的角色,那个外教,我再也不理他了,身边的基督徒同学,我倾尽所能去跟他们辩论,羞辱他们,要证明他们所信的是子虚乌有。

我后来去教会,别人去教会是去慕道的,但我是去“挡道”的,找各种基督徒辩论,挑战他们的信仰。我零距离地接触基督徒,各种发难、发问、挑战,他们都回答不了,但是他们依然忍耐我,我发现他们是一群很特别的人。

我开始读《圣经》,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对我来说震撼很大;耶稣说“我就是道理、真理和生命”,耶稣把他所说的做出来,彰显在他的生命当中。我发现古往今来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敬虔的信仰。辩论的欲望就越来越被削减了。

有一次教会的祷告会,弟兄姐妹在台上唱诗,当唱《祂医治破碎心灵》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就突如其来的,我就整个人崩溃了,跪在地上、泪流雨下,有生之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破碎的生命。我在教会辩论了两年,在那个时刻,上帝重生了我。

我2006年信的主,同年受洗。给我传福音的是美国外教,为我施洗的是我初信时候牧养我的一位韩国牧师。从我第一次去教会辩论,一直到今天成为一个牧师,我是从一个抵挡真道的人变成一个传道的人,从龙的传人变成主的门徒,从一个与神为敌的人成为一个敬拜神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上帝完全翻转了我的生命。

——【赛1:18】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谁影响了你相信耶稣?

当然最大的影响就是那个外教,他为我传福音;还有那个韩国牧师,他在我初信时牧养我。辩论了两年,我也被牧养了两年。那两年当中,身边有很多年轻的中国弟兄姐妹陪伴我,忍耐我。我辩论不会去找牧师,我辩论的对象都是中国弟兄姐妹。

相信耶稣后有什么大的改变?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看待一切都不一样了。以前觉得这个世界是随机而来的,没有什么意义,人是猴子变的,丛林法则是理所当然,就像透过一个针眼在看世界。

我的经历跟保罗有点像,热心逼迫教会、基督徒,在大马士革路上被光照之后,整个生命180度翻转,成为一个向外邦宣教的使徒。我信主之后就热心在教会参与各样服侍,从一个逼迫者变成一个热心服侍的人。

我的家庭也在我信主后有了很大的改变。 父母对我信主开始特别反对。但他们慢慢看到我的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之前很急躁,在家里面从来不干家务,性格也有些悲观,这些他们都非常了解;但是信主之后,回到家里,发现我愿意体谅父母、倾听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能乐观地面对一些困难、挑战,他们就发现孩子不太一样了。

我也邀请他们来到教会。主日礼拜那天我还在台上带敬拜,爸爸妈妈坐在前排,我甚至都不敢看他们。礼拜结束后,教会有一个女传道,她看到我妈妈眼睛哭红了,好像预备好了似的,对我妈妈说,“大姐,你的时间到了。” 她把我妈妈拉到旁边,打开《圣经》约翰福音3章16节,“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你愿意相信吗?妈妈哭着点头愿意。我一直给她祷告了5年,给她传福音。没有想到第一次去教会我妈妈就信主了。

我爸爸是在我2014年婚礼当天信主的。我岳父是一个牧师,岳父在那天早晨五六点钟去找我爸爸,一席长谈。至今都不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我爸爸就做了决志祷告。爸爸信主变成一个最好的结婚礼物。

神把一个红色的家庭完全翻转到一个侍奉主的家庭,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改变。

你觉得神对你有特别的呼召吗?

我的呼召就是成为神的仆人,一生侍奉祂,到祂要我去的地方,面对祂要我面对的人。就像保罗所说的,无论做什么,或生或死,都能彰显神的荣耀,这就是我一生的呼召。

我开始领受全职侍奉的呼召,是从2008年到2010年。2006年,我信主后在中国银行工作,挺不错的一个职位,大家也都挺羡慕的。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神呼召我,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呼召,也没有在意,但是那个感动在我心里面的声音是持续不断的。

2008年汶川地震,那段时间我每天看到新闻都会流泪,很真实的感受到末世临近还有对灵魂得救迫切,觉得千千万万的灵魂每天在走向灭亡。神的呼召就越来越强烈,神对我的呼召就是:你愿不愿意把你的整个人生都拿出来服侍我、传扬福音、见证耶稣?

我发现那个感动一直都在,我开始对我的牧师分享。牧师建议我要认真地为这个事情祷告。我祷告了两年时间,反反复复挣扎来挣扎去,没办法顺服,太难了,我没办法辞职出来全职服侍。

有一天,我在公司,中国银行的工资单到我手里,撕开里面有工资的数目、缴税、保险各种数字,只是一张纸而已。我在工位上捧着工资单流泪祷告说:“神啊,这张纸这么轻,但是我真的放不下它,因为我的所有前途、父母的保障、朋友的眼光、我的未来都在这张纸里面,如果你真的要拣选我来做你的仆人全时间服侍你的话,要不你来帮我顺服你吧!我靠我的意志力、信心试过了,挣扎了两年做不到,求你帮助我来顺服你。”

这是我做的祷告,事实证明,千万不要轻易做这样的祷告。因为神一旦帮你,祂会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来帮你的。我做完这个祷告之后不久,有一次祷告会,牧师呼召愿意全时间奉献自己的一生服侍主的人?身边的年轻人就起来走到台前说“我愿意”,但我却没办法上台。

为什么我没有起来呢?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超自然的体验,这就是神帮助我的方法。我听到牧师在呼召,但是我没有力量起来,是因为我跪在地上哭的时候心脏剧痛,那个痛不是感情上的痛,是生理的疼痛,好像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手紧紧地抓住我的心。那种经验感受是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的,我没有心脏病,我家族里也没有任何心脏病史,

在那个瞬间,这种奇妙的体验,让我明白了,我的全人、我的全心不是属于我自己的,在祂的手里,祂紧紧地抓住我。我虽然没有起来,但是跪在地上一直哭,我对神说Yes。自此以后,我就辞职了,头也不回读神学,全职侍奉。走到今天,认识金牧师,现在刚被按立为牧师。

我的呼召具体来看的话,目前上帝呼召我要服侍的是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我盼望在敬拜、在祷告、在神的话语当中、在圣灵的大能当中能够唤醒中国新的一代,并且能够动员他们、鼓励他们委身于信仰和大使命。

我现在在北京主要帮助牧养大学生,也动员很多的中国年轻人不要只为自己而活,而是为耶稣、为上帝的荣耀而活,为祂的国度而活。这是我的热情,这是我的呼召。

我想要关注和服务年轻人。现在的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情感心理压力、社会求职压力,已经让他们的整个心理是畸形状态。很多大学生得了“空心病”,即使北大最好的学生,他们也厌学、抑郁、自杀。现在的大学生,两性生活是非常混乱的,中国每年1300万人工流产,其中一半以下是25岁的年轻女性,大学生是主力军,周末开房是常态,甚至是学生跟导师之间混乱关系。

还有,现在的大学生陷入到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当中,很多的大学生贷款、校园贷,但是又还不起,有很多女生用抵押裸照来获得贷款,很多学生因为还不起贷款,最后走上绝路、走上自杀。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自杀率是逐年攀升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不仅仅是教会,整个社会都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帮助这些年轻人,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为什么选择加入教会?

教会是神的家,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从组织和结构的角度看的话,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跨国的公司、任何一个组织机构能够跟教会相比的。它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团体,也是一个生命和信仰的共同体。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的话,你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比如说奴隶得到释放,女性的地位得到提高,儿童受到重视,现代和民主社会得到孕育,都是跟基督教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呼召我做祂的仆人,在这个世代,在中国尤其是建立永生神祂自己的教会,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呼召。

当我领受这份呼召的时候,就我个人而言,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相对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当我找到了更高的价值的时候,我愿舍弃所有一切,成为一个教会的传道人,成为一个刚刚被按立的牧师。

我在教会有遇到过伤害、矛盾、冲突,都有过,我也看到很多人离开。但是我个人从没有对上帝的教会失望,没有一个时刻感觉再也不要去教会了。在我的人生道路当中,教会给了我太大的祝福。一说到启蒙运动,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跟基督教冲突的,但是在我身上,相信很多中国基督徒也一样,我们人生的启蒙是从教会开始的:到底什么是真理、牺牲、爱,这些关乎我们人之为人的,甚至关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的最重要话题,是在进入教会以前我完全不明白的。

我以前看问题就像透过针孔当中来看世界,进到教会之后,整个观念打开了。教会对我来说,是让我重新活过来的地方。

虽然教会当中也会有冲突、伤害。教会不是圣人的俱乐部,教会是罪人的收容所,也是一个由罪人构成的一个团体。罪人构成的团体,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甚至整个教会有可能都会误入歧途。我们也不应该把那个完美的期待投射到教会的身上。

但是两千年教会历史告诉我们,上帝从没有一时一刻放弃过我们的教会,我们作为上帝的百姓也没有权利放弃上帝的教会。因为你和我组成了教会,我们放弃了,就是教会放弃了。基督徒千万不要轻易地去论断教会、牧者,这样对教会没有任何建造意义,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有使命的生活” 对你的信仰重要吗?为什么?

当然重要。就像保罗所说的,要忘记背后,努力面前,朝着标竿直跑,那个标杆就是耶稣基督。华里克牧师写了一本很著名的《标竿人生》,讲什么是推动我们人生的力量和盼望。比如说,我在北京,目标是买一栋房,那每天的动力是被那栋看不见的房子在推动。但问题是,买完房了以后呢,目标是什么?成家,要找到一个心仪的伴侣,然后每一个力量都是朝着那个方向。实现这个目标之后,要更高品质的生活,环游世界做到了,然后,这个问题可以不断地传递下去,直到每一个人面对新的问题是一串省略号,无限循环,那个时候什么再继续推动你?如果这样下去,会找不到根基,找不到力量来源。

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终极盼望,耶稣基督赋予我们的大使命,把耶稣基督在尽量多的人当中去见证祂,要去到外面使万民做耶稣的门徒,那才是一个最伟大的使命或者最终极的一个盼望。

我的使命现在践行主要在我关注的大学生群体里。现在95后本科生大学生的思想、语言、文化都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教会的文化跟校园的文化越来越隔绝,根本就接触不到他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没办法把福音有效地带给他们。

新媒体是一个利器,在这个时候要被神使用。因为他们现在最多的是通过手机看视频。如何通过视频、网络、微信,用手机把福音信息带给他们,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不仅仅新媒体,我们要发展出来一整套的新的模式,之前传福音的四个属灵定律、扫楼那些陈旧的模式,越来越行不通了,我们需要摸索新的模式,还有资源的匮乏,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投入得不够。

现在的城市教会,包括北京的教会、许许多多教会的牧师,可以说80%以上的城市教会的牧者、大量的城市的基督徒很多都是大学的时候信主的,我自己也是,金牧师也是。现在基督徒的中坚力量都是以前校园事工的成果。我们是受益者,现在理当回家反馈或者反哺校园,要饮水思源。很遗憾,实际情况,现在的城市教会对校园事工的承担远远不够。

你是怎么做到“有使命的生活”的?

每天来到耶稣面前,再一次认定祂是我的主,祂掌握我的人生,我人生的使命在于见证耶稣,需要每一天来确认。因为人都很容易忘记,很容易为别的而活,而且人很善于为别的活,很愿意为别的而活,那样更容易、更舒服。

你会怎样鼓励周围的人去“有使命的生活”?

人的一生很短,现在都已经是后现代了,好像没有绝对的真理,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是,到底哪种人生是真正值得过的人生?我觉得为耶稣而活、跟随耶稣的人生是真正值得活的人生。

因为你充分地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人生,但为你预备的是永恒。但是有一些人在今生很短暂的时间里面,好像所有的生命就是这点时间,所以他们及时行乐,放纵犯罪,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过生活。

认真地思考一下你的生命,到底要为什么而活。信仰其实是很合理的,就像商业文化一样,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投资,你是愿意投资暂时还是愿意投资永恒?哪个回报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清楚地面对我们自己、面对我们的人生,或者说我们不清楚我们要什么。

我也会鼓励我服侍的青年人过有使命的人生。从主日学长大到青少年都容易,但是一旦他进入到大学,各种思潮都是诱惑、试探,都是抵挡福音的,马上就随波逐流了。其实父母是儿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这个是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尤其基督徒家庭很容易忽略。

有使命不仅仅对我这样的传道人或者成年人重要,从主日学的孩子开始,从主日学青少年就要开始对他们进行门徒训练,就是把他们当作是一个小小的主耶稣的门徒,要承担福音的使命,无论你去到中学、高中、大学、去外国留学、进到各行各业工作,你都是带着这个使命的。教会的牧养需要这么强而有力,才有可能让这些人活出有使命的人生。

现在有挑战吗,最近的挑战是什么?

一直以来,其实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我自己,是我自己的罪。基督徒是蒙恩的罪人,《圣经》说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说得入木三分,这依然是我走信仰的道路、侍奉的道路,每一天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不断跟我的老我争战,跟我的罪性争战。人远离上帝是非常容易的,犯罪是非常容易的,不犯罪总是能够行在神的旨意当中是很难的。

当然,还有别的挑战。

基督徒其实有三个敌人:魔鬼,这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圣经》说,我们不是跟属血气的争战,是跟空中属灵的掌权的争战,所以魔鬼的诱惑、试探是每天都要面临的争战。

这个世界是第二个敌人,世界各样抵挡福音、诱惑我们的思潮,每一天透过手机、网络、饮食、透过所有存在无孔不入。

但是无论如何,魔鬼的诱惑、世界的试探,最终都是我自己软弱、犯罪。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我自己的软弱、罪。

在中国做牧师会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说,外界社会对牧师“身份”不承认、不尊重,把你当作新黑五类,导致内心当中有很多身份的挣扎,没有什么成就感。只是在教会弟兄姊妹尊重你,在社会人家不知道你是干嘛的。

除了身份危机,物质保障也是一个挑战。在中国做传道人、牧师,很难有物质上的保障。可能要面对一个比较简朴的生活,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属灵的祝福。简朴的生活,让我们很好地省察自己的欲望。但确实要养家糊口嘛,有妻儿要照顾,这方面也是一个很实际的挑战。但是无论如何,最大的挑战还是我自己的罪。

家庭方面,能分享一件感动的事吗?

结婚以后,儿子天天的出生对于我们来说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有了天天之后,我才更加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天父的爱。

当孩子抱到我面前,第一眼感觉是陌生,这是我的儿子吗?我慢慢去照顾他,帮他换尿布,捧他在手心,默默地看着他的眼睛,瞳仁中看到自己的倒影,清澈的眼睛让人想流泪。

那时候有个想法蹦出来:如果你想用全世界来换我的儿子,我绝对不会换的!那到底是怎样一份爱,让天父愿意为了我们这些不配的罪人舍弃祂独生爱子呢?意识到这一点很惊奇!很感恩!

通过抚养孩子,激励我更深体会天父的爱,鼓励我用“为父心肠”投入到牧养当中去爱弟兄姐妹。

家庭方面,你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时间。我经常因为事工出差,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去年2016年,我特别忙,去美国、去台湾,差不多有一个月不在家,这个是不对的。

一个属灵领袖劝勉我说,“一年当中累积起来不要超过7天不在你的妻子和孩子身边。虽然很难,但必须付代价去执行。如果超过7天,带上你的妻子和孩子一起去异地工作;如果实在带不了,你就要考虑Say No或者作相应调整了”。

我们首先是跟神有一个立约的关系,其次是跟我们的配偶在神面前有约,但是工作是没有办法和他们相提并论的,这个健康的次序一定要摆正。

忙于侍奉造成家庭很大损失,这是牧师、传道人很容易犯的错误。不要忘记,家庭陪伴这项是没有人能替代你的。

(本文是微信公众号“祂是yesHEis”制作的面孔系列文章,经同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