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守望》第105期:守约

简讯

1、2017年7月23日、7月30日、8月6日、8月13日、8月20日这五个主日没有弟兄姊妹去平台敬拜。

2、17年度会友课程通知:本年度会友课程将于9月10日开课。上课时间:每主日下午14:00,共6次课。地点:西屋国际C座1202。报名条件:凡已受洗,并已稳定参加教会牧养性小组六个月以上,或在教会事工团队服侍六个月以上者,可以报名参加。联系人:袁灵传道。


教牧书信


登山宝训之五:话语的真实可信——2017年8月1日圣餐分享/孙毅 长老

就算是我们不以耶和华神的名来起誓,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当达到就如在神的面前起誓那样的认真程度,那样的真实,那样的确定,那样的可信,那样地具有约束力;


温柔的人有福了——2017年6月7日圣餐分享/晓峰 牧师

温柔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一个人天然的性格。温柔是被上帝所掌控的状态,反映在内在里面的时候,它是一个人内心在上帝面前的柔软。


守约


如何才能不爽约?——谈基督徒守约/小白 牧师

你愿意作一个守约、说话算数的基督徒吗?你愿意努力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信守承诺吗?亲爱的弟兄姊妹们,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彼此勉励、彼此监督。


守信——基督徒的基本生活准则/小雪

在当下,守约就意味着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花更多的钱买正版,交更多的税,花更多的时间提前出门,甚至等待那些迟到的人……


守时,不只是一种美德/李锋

所谓守时,守的是约定的时间,而约对于基督徒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不守时的现象实在太过普遍,这也使得守时成为被忽视的一个话题。


有关约会/庞海

人生在世,行走天地间,约,尤为重要。我们就是靠着各种约定活着的,也是因为背弃种种承诺之约而一再受苦受罪。


为什么人家总说我们中国人不诚信?/四季资讯

诚信,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契约。遵守契约的人是明智的,信守契约的人是高贵的。


工作中,为什么契约精神那么重要?/ Juno

工作中,一个人如果缺乏契约精神,不仅给人不靠谱的感觉,往往会失去更多的机会。没有契约精神的你,寸步难行。


中国古人的守信水平/躬行人文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凡出言,信为先”、“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之类的说法,表明咱们中国古人是很重视守信的。


美好见证


回家的浪子 ——纪念我的父亲/孙毅 长老

我现在体会到,他在离开的时候,在梦中再次向我告别,实在是他顾念他的这个儿子,要让我从幼年留下的等候父亲的情节中被释放出来,得着医治。


灵光片羽


辅导的真谛/丰羽

仅仅是神学正确有时无法真正帮助他人带来改变。

让我们都变成孩子吧/梅小真

我是一个哈比特人/梅小真

为什么人家总说我们中国人不诚信?

 

一、

有一天,我从北京赶回来,夜深了,在无锡站打的回家。

一路上,和出租司机闲聊。出租司机每天接触的人最多,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成就了这个职业人员广阔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批判性。

我很喜欢听出租司机胡侃,老实话,北京的出租司机都不亚于纵横捭阖的演说家,一不小心某个司机就是八旗子弟的没落贵族。有一次,我打的去清华大学,我说从西南门进去,司机信心满满的说其他门也可以进,结果那一天其他门不让进。最后只能绕道西南门进去。下车时,48元打车费司机只收了我40元,并再三向我表示歉意,说耽误了我的时间,不好意思。这就是首都司机的风度。
那天路上,聊着聊着,司机突然问了一个困惑他很久的问题,说,外国人让人搞不懂。

也许是害怕中国人按照计时器收费绕远道,外国人打的都先谈价格。

司机当然都喜欢宰老外,明明很近的地方,就蒙老外千儿八百的,老外也好骗。一开始,司机不好意思,反复绕圈子,后来,干脆不绕圈子了,一会儿就送到位。只要约定在先,老外照样给钱,不折不扣,无怨无悔。

而一旦你说定了价格,譬如路上遇见施工,你不得不绕道,结果跑了很多冤枉路,大大超过了事先约定的价格。事实明明摆在那里,但你想老外增加一个子儿,也是门都没有。

司机弄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外国人这样。

我心头一震,见多识广的司机居然也不知道,这就是西方人的契约精神!

岂止司机,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人知道遵守契约精神呢?

二、

契约精神源自西方宗教中的立约,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其产生与宗教密不可分。

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契约精神,首先表述在“神人立约”上。耶稣降生之后,上帝与人重新确立“新约”,把过去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称之为“旧约”。这种契约精神经犹太教、基督教的弘扬开来,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

契约是西方文明的基石,进而又成为西方商业文明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契约代表着商业关系双方的承诺,信用与契约紧密关联。契约精神保证了商业文明的发展,商业文明又强化了契约精神。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我们甚至可以说,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诚信精神。只有交易双方都能诚实守信,履行合约不折不扣,才能确保交易安全,社会稳定和谐。

那么,中国人为何没有契约精神呢?

首先是中国没有宗教。没有一个高悬头顶的神明,这就失去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监督者,失去了一个保证契约正常履行强大的中间人,一切只能靠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何其难也。

其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限制。契约精神产生于人神约定,孕育于商品交易。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自给自足,而且,中国历代都是重农轻商,对商持贬抑态度,商品交易极为贫乏。偶有商品交易,也常常在熟人世界中运行,陌生人交易所需要的契约精神自然很难产生。

最要命的是,中国在于变通的文化基因。契约精神就是诚实的信守规则。但中国的文化往往在乎聪明,在乎变通,在乎兵不厌诈。比如说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活生生地违反契约。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这是赛马的规则,但是田忌却使用了下马对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这是典型的不讲规则;但却被中国人当做最经典的案例来崇拜。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更是蕴含了对规则的轻蔑。

宋定伯卖鬼中,鬼对人遵守契约,以诚相待,背着人走路,一是一,二是二。宋定伯却套鬼的话,问鬼怕什么。鬼和盘托出:惟不喜人唾。最后的结果就是宋定伯把口水吐到鬼身上,鬼化身为一只羊,宋定伯骗鬼卖鬼,得了五百钱。如此践踏契约的行为,却一直被我们奉为英雄,千载之下,让人们钦佩不已。

笑星赵本山的《卖拐》三部曲,愣是把一个好好的人忽悠瘸了,还引起了全民的狂欢,连续三年,一浪高过一浪,从卖拐,到卖担架。这哪里像一个正常的礼仪的民族,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忽悠带着一大群小忽悠的群氓时代。

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我们的国家也缺少契约精神。网上有一个段子,非常形象。三十年前你们宣传“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我们信了;二十年前你们改为“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我们依然信了;十年前你们彻底颠覆了过去的承诺,改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要求加社保”,我们交钱也认了!现在我们老了,又说适时推迟养老计划,让我们活到老干到老。能够对着12亿人一变再变,还有什么契约可谈?公信力还在哪里?

社会如此,更不必说个人了。

2008年10月,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中国籍男子蔡铭超以总计3149万欧元成功竞拍。但此后,蔡铭超多次高调表示绝不会付款,只是要让这次竞拍流拍。蔡铭超的行为,赢得国内网民的民族英雄的山呼海啸,但也让世界舆论哗然。

爱国固然没错,但以破坏契约的方式来爱国,而且举国赞同,对国家信誉的损害却也不能说不大。因为社会不讲契约,导致中国的诚信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的基本判断是社会无契约,教育没诚信。教育中的诚信不可能白手起家,凭空建造。退一万步,就算这样的诚信建立起来了,将来孩子们走上社会,也会不断碰壁,以致头破血流,惨不忍睹。
诚信的建设一定要以制度来保障,要有巨大的惩罚措施,使得不诚信的人所失大于所得,而且总是如此,人们就会选择诚信。也就是说,最初,诚信只是一种选择,久而久之,诚信会成为一种道德。

其实西方人并不比我们守信,而是不遵守信用的代价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没有诚信的西方人简直寸步难行,生不如死。这就迫使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诚信。对西方人来说,失去信用,就是失去精神生命,这两者没什么区别。

我曾经带队去美国,发现很多美国家庭都希望中国孩子住在自己家,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为了获得一些费用,后来才明白,她们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信用。因为帮助外籍人员,宣扬美国形象,这些家庭将会在社区里获得一些信用积分。这些信用对外国人至为重要。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什么的,都需要信用来保障。

譬如美国的校车司机就是一个大美差,只能由根红苗正的人担任,因为责任重大,美国的校车司机信用指数极高,非常受人尊重。在美国做校车司机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常常是世袭。套用前总理的一句话,信用比黄金还宝贵。

我看三国,最不喜欢的人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这件事情上,诸葛亮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何尝有过一点点契约精神?

其实,我们曾经也有过伟大的契约精神。比如尾声,为了守候自己的女人,为了一个约定,他在桥柱下等待,结果洪水来了。但尾声为了守护对自己女人的承诺,抱住柱子不走,最终被大水淹死。伟大的诗人李白也为之感叹: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但后世之人却常常嘲笑尾声。这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傻瓜。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更值得敬重的人,他就是宋襄公。

当年宋楚争霸,爆发了著名的泓水之战。楚强宋弱,但宋军先在泓水北岸占据有利地形。等到楚军正渡过一半泓水时,子鱼赶紧向宋襄公请示:“敌众我寡,敌人刚刚渡过一半河流,此时出击,一定能大获全胜,请允许我攻击。”

宋襄公看了看:不行,趁人之危,打不得。子鱼遵命,只好眼睁睁看着敌人过河而来。等楚军过了河,还没来得及排成列。子鱼心急火燎,又建言攻打。宋襄公说,还不行,继续等着。

直到楚军排好兵布好阵,宋襄公才下达攻击的命令。宋军失去时机,根本不是对手,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差点丧命。但宋襄公却并不后悔,因为他遵守了公平作战的契约。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翻译过来就是,“品德高尚的人,不能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头发有黑白两色的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也绝不攻击没有排成队列的敌人。”

毛主席点评宋襄公这么说: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之所以我们全民嘲弄尾声和宋襄公,乃是我们中国人太聪明了,太会算计了。中国人更崇尚的是“聪明”,而不是诚信。我们向来缺乏契约文化,自然也缺少诚信基因。

如果在西方,宋襄公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公元1135年,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他的外甥斯蒂芬和他的外孙亨利二世都有望继位。结果斯蒂芬捷足先登,抢先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不干了,就在欧洲组织了一支雇佣军来攻打斯蒂芬。由于亨利二世经验不足,仓促出兵,等大军千里迢迢开到了英伦三岛,仗还没打,钱就花完了,粮也吃完了。大军饥肠辘辘,非常被动。

亨利二世于是给敌人斯蒂芬写了一封求援信,说我在攻打你的时候,准备不周,现在一没钱二没粮,您能不能给我一点接济,让我把这些雇佣军遣散回欧洲。斯蒂芬慷慨解囊,给了亨利二世一大笔钱。

几年之后,亨利二世准备充足了,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来争夺王位。这一次,亨利二世大获全胜。但亨利二世居然和斯蒂芬签订盟约,说国王还是你继续干,只需立我为太子,一旦您百年之后,王位由我继承。于是,彼此皆大欢喜。这哪里像是打仗,这简直就是中国人过家家,但这就是伟大的契约精神,骑士精神。但伟大的契约精神的真正实现,还必须要有一个高贵的对手,契约双方应该是对等的,不能有一方失衡,否则这个体系就会坍塌。

我常常会想起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我承认甘地的隐忍牺牲精神的伟大;但我同时也极为佩服英国殖民者,他们是合格的称职的高素质的对手。

甘地的“非暴力”实质是以吃苦隐忍的精神、以道义的力量邀请对方共同遵守人类的文明准则。它的真正难度在于对手也必须是一个讲究基本游戏规则的人,否则,你对他“非暴力”,他却总是对你“暴力”,结果可想而知。

甘地一生共绝食16次,其中针对政府的几乎每一次都使英国统治者大为惶恐,不得不让步。但在这种“让步”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人的生命观念”在转变,我们可以设想,假如甘地的绝食不是“示威”给英国人,而是希特勒,是斯大林,其结果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宋襄公的可悲之处在于他没有遇到一个更加高贵的对手,他的公平作战只是便宜了小人。中国偶尔闪过的一些契约精神,一下子就消失殆尽了。

偶然读到美国的这个故事,我的心一下子就柔软了。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

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

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又一个100年过去了,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伟大的契约精神。

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连缀起整个大陆。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高级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诚信,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契约。遵守契约的人是明智的,信守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自己的契约买单,实质上是给自己的人格保险。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所谓的一诺千金,可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我们整个民族失去了仅有的一点温存和诚信呢?

而最要命的是,契约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次建立。犹如精美的瓷器,可贵的东西总是易碎的。还是那个残酷的寓言说得好,说谎的孩子,选择了不诚信,就只能被狼吃掉。

 

(文章来源自公众号“四季资讯”)

话语的真实可信——登山宝训讲道之五

文/孙毅 长老

讲道经文: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5:33-37)

今天我们读到的这一段经文是耶稣所举的第四个例子,来说明他对摩西律法的更深理解,向门徒解释律法都要被成全的意思,好让门徒能够活出一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的生活。这里所说吩咐古人的话,主要指的是摩西律法中几处有关起誓经文,最重要的两处是:利未记19章12节:“不可指着我的名起假誓,亵渎你神的名。我是耶和华。”以及申命记23章23节:“你嘴里所出的,就是你口中应许甘心所献的,要照你向耶和华你神所许的愿谨守遵行。”如果人们奉耶和华的名起了誓言,却没有照着去行,不仅是欺骗了人,同时也欺骗了神。因为是奉耶和华的名,也算是犯了十诫中的第三条,妄称并亵渎了耶和华神的名。

当时的犹太人害怕自己若守不住奉耶和华神的名所起的誓而得罪神,遭受到神的惩罚,因此想妥协一下,在这里打个擦边球,既不直接以耶和华神的名起誓,而是指着其他与神的关的事物来起誓,如指着天、耶路撒冷以及自己头等等起誓,又能够达到取信于他人的目的。耶稣在这里主要针对的就是当时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这种现象。

一、经文解析

33节所说的“起誓”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个人在上帝的面前的“发愿”,用来约束自己。就如后来修士们在神面前发的愿。其二是指个人在他人面前以上帝的名起誓,来表明自己所说的是真的可信的。这里所说的“起誓”主要是指第二层的意思。

耶稣所说的要点不是落在“什么誓都不可起”。这里否定的是当时犹太人的具体作法,不可指着天来起誓,不可指着地来起誓,不可指着耶路撒冷城来起誓,也不可指着自己的头来起誓。犹太人不需要饶弯子打擦边球,因为这些都属于神,指着这些起誓其实就是指着神来起誓。如果你不敢奉耶和华神的名来起誓的话,也就不要指着这些与他有关的神圣事物来起誓。

在耶稣被捕的那个晚上,他们把耶稣带到大祭司家里受犹太公会审判。眼看着其他人所找的那些假的见证无法给耶稣定罪,大祭司不得不拿出杀手剑,“我指着永生的神要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不是基督、神的儿子。”(太26:63,新译本)大祭司的这个要求,是要耶稣当着犹太公会的众人,诚实地告诉他们关于他的真相,逼他或承认或否定自己就是神的儿子基督。耶稣没有避开这个奉永生神的名起誓,虽然他知道在公会面前说出自己真实的身份会带来怎样的代价,他还是诚实地告诉了他们,“你说的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26:64)其实,就算是不奉耶和华神的名起誓,耶稣也照样可以说出这样的真相。

耶稣想要说的是,就算是我们不以耶和华神的名来起誓,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当达到就如在神的面前起誓那样的认真程度,那样的真实,那样的确定,那样的可信,那样地具有约束力;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所以这段经文的要点不是落在“什么誓都不可起”,而是落在,我们所说的,无论就其真实与可信来说,都应达到起誓的程度,尽管我们并不需要起誓。

二、人性揭示

可能有人会说,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呀,耶稣为什么还要专门将这个方面拿出来当例子来向门徒解释呢?我们今天就是什么誓言都不起的,今天登山宝训中的这个教导对我们还有意义吗?就如我之前说的,律法要按路德所说,首先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旧人的本相。如果没有看到登山宝训的这个教导对于我们今天门徒生活的意义,以为耶稣所说的,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很容易做到,那么我们对于自己还是缺少认识。就如雅各书中所说的,“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雅3:8)其实,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得到,是因为我们的旧人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张力之下。

首先,我们说话总不够明确,不够到位,因为我们里面(下意识中)不敢面对真相,害怕承担由此导致的后果与责任;但同时,我们又如此地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接受我们所说的是真的,以致我们不由自主地会夸大其词。这种扭曲特别表现在我们经历重大挑战、承担重大压力的时刻,就如主耶稣在犹太公会中受审时那样的场景。如果把人承受压力的能力分为一到十不同等级的话,虽然不同人承受压力的层级有别,但除了耶稣基督,没有人可以达到顶级;多数人在较低的层级就开始动摇了。由此表现在我们的言语中,就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我们照着自己动摇时所愿所想的,或者我们会言不由衷地随同他人所说的,在言语中或美化或丑化其中所涉及到的对象,来求得与他人的认同。并且我们渴望更多的人接受我们所说的,好像接受的人越多,我的表达越有说服力,我所说的就越是真的。从众的心理让我们可以更少地承担直面真相的压力与责任。就如犹大书中所说的:“随从自己的情欲而行,口中说夸大的话,为得便宜谄媚人。”(犹16)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总是不够,因为我们害怕过于相信他人,让我们自己的利益受损;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关系是十分脆弱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我们自己难以守信,我们却归咎于他人不够守信。因此,我们在不相信他人的同时,却又如此地渴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信任,相互守信,因为我们各自都是孤单的,希望借着彼此的信任来摆脱这种孤单。这样一种矛盾,使得人们利用起誓让神成为人们之间一种虚假的中介,一个为人服务的工具。

总之,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实在是揭示了我们旧人的那种被扭曲的本性。如果我们以为做到这一点很简单,还是对自己认识不够。“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只能是生命被翻转更新后的生命所能表现、也应该表现出来的一种样式。

三、生命转变

我们的生命一定要在基督里发生翻转与更新,才能够在话语上表达出耶稣基督所说的那样的生命形态。简单地说,我们的生命在基督发生翻转主要是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的生命是在基督里,与他同死同复活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本相;在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怀着对终末的盼望跟随主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这种看见,让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个世上不过是客旅,随时要来临的死亡不过是我们进入到更丰盛生命的转换点。在这种坦然面对真实世界以及死亡的背景下,在真愿意在基督里为他人付出代价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做到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话语不过是生命光景的一种反映,就如中国古人说,文如其人;福音书中说的更具体,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12:34)

其次,凡在基督里已经蒙恩的人,如果真心地经历自己已经被赦免,已经被基督所接纳,已因基督的名份而被收为天父的儿子,生命开始逐渐地以神为乐,在神的话语中内心经历到满足,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少地通过夸大其词,弄出一些吸引人的动静出来,来博取人的关注与承认。在我还没有真认识主的时候,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在香港的刊物上被发现出来的时候,我是何等何等地兴奋,特别经历到多年的思考被人承认的那种感受。

总之,在人与人之间需要也可以建立起来信任的关系,不再需要借着起誓那种虚假的中介,而是透过耶稣基督成为我们与人交往的真实可靠的中保。靠着这个中保,让我们不需要通过起誓的方式就能够时时以自己的真实本相活在神的面前;通过这个中保,可以让我们以爱他人而不再是将对方当作实践自我的工具去与对方交往。我们在神面前的转变,带来我们与人关系的转变;而我们与人关系的转变,让我们说话的方式转变。

四、应用要点

就算是我们已经归信了耶稣基督,我们的生命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操练,才能够从我们旧人那些种种不一致的冲突矛盾带来的扭曲中走出来。在我们信主后成圣的生活里,我们应该怎样地来操练“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这样一种生命的形态呢?就我们现在的生活处境,我提出如下几点来让我们共勉。

1、说话以真实为本,而不追求某种吸引人眼球的轰动效应。

圣经教导我们说话的基本原则是,凭着爱心说诚实的话。(弗4:15)用在今天一个特别的处境就是,在转发微信中,首先要看这消息是不是真实的,而不是感到痛快,让人出了口气,或者可以吸引人的关注,就转发。如某某名人信主之类。多数是不真实的消息,却被不时的拿出来转发。基督信仰不需要通过这些名人的归信来证明其是好的可信的。就算有名人归信,这是他个人蒙福,也不一定因此会带来教会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所期待的变化。

2、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

我们不需要在人的面前表现出好像我们什么都知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或者不是太确定的事情,我们要明确地说自己不知道。只说那些我们确定自己知道的。过去我读哲学的时候,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逻辑哲学论》只有三万字,七句话。其中第七句话是,一个人对于不能说的应当保持沉默。他的整体思想是,凡是能够说的都可以说清楚,而不能说的就当保持沉默。我倒不一定认同他的实证论思想,但这句话给我留下印象,因为他明确地知道人的有限,知道人语言表达的有限。对于我们认识耶稣基督的人来说,更应该有这个认识。

3、确定是还是不是先于人对自己的辩解。

人下意识地要先给自己辩解,来证明自己是有道理的,而不明确地说是还是不是;就算是作错了,也要辩解自己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以此让自己显得不是那么糟糕。这是一种自我称义的表现。当然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就如教会内的某名牧所表现出来,既不为自己澄清,也不明确到底是还是不是;这好像成了华人教会的一个传统,真让人叹息。能够明确地说是还是不是,又不为自己辩解,这真是很难。

盼望我们的生命真在基督里有所翻转,并因此在我们的言语上,日常的行事为人上,一举一动都表现出新生的样式。愿神这样地祝福我们每一位。

 

回应诗歌:336首,“你的话”

 

八福之温柔的人有福了

文/晓峰牧师

弟兄姊妹,平安!

我们一起来读《马太福音》第5章第5节:

5: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我们一同来祷告:

天父,我们一同到你施恩宝座前,再次来献上我们的感恩,因为每一次你用你自己的话语、权能和恩典来召集我们,因此,当我们聚集在这里的时候,我们要仰望你的荣耀。也愿主你照着你圣善的美意,将你要赐给我们的福分,放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也愿下面的时间,你在我们中间来带领我们,使我们的心能够在你话语的亮光当中来亲近你。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马太福音》的第5-7章被称为登山宝训,这也是主耶稣出来事奉所讲的第一篇信息。登山宝训不是对于律法重新的阐释,而是主耶稣刚刚出来事奉的时候首先对这个世界宣告,他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度。作为天国的君王,他要建立一个属天的国度。因此,登山宝训其实在告诉所有听道的人,在这个国度当中,那些属他的子民是什么样的。这就是登山宝训的主题。八福是特别论到在基督的国度里面上帝子民的特点。之前我们已经跟大家分享过两个特点,一个是“虚心的人有福了”,另一个是“哀恸的人有福了”。“虚心”在《路加福音》里面直接就翻译成“贫穷”,这里的贫穷不是指经济上的贫穷,也不是指道德上的谦虚,而是指一个人在属灵上对于自身赤贫状态的一种自知。这种自知,不是一个人靠着自我反省可以得到的,乃是在他认识基督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身上没有任何可以换取进入天国的资本,他突然发现他的罪是他无法解决的,他发现他在上帝面前一无所有。所以,“虚心”这个词表明的是一个人内在心灵状态上的卑微、贫穷和无助。虚心是所有属灵品格的根基。论到“哀恸”,如果说“虚心”是指一个人发现他跟世界之间的距离,他因为认识了上帝,成为天国的子民,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了,他也意识到他在这个世界上不拥有任何的东西,当然,他也不再想去拥有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了,因为他知道,拥有任何东西都是对于亲近上帝的拦阻。所以,“虚心”是一个人和世界之间的距离。而“哀恸”是指一个人和这个世界之间的某些联系,当然并不是说哀恸的人就爱这个世界,恰恰相反,哀恸不是因为他失去了这个世界,不是他因为失去了某些利益而悲伤,哀恸是因为他看到他内心当中的赤贫,并且他看到他的罪。所以,这里的“哀恸”是指一个人为罪而忧伤痛悔。因此我们说,你为什么哀恸,就表明你看重什么,你为什么流泪,就表示那个东西在你的内心当中占据了宝贵的地位。“哀恸”不单单是为自己的罪,也是为这个世界对于上帝荣耀的欠缺而内心感到悲伤,但神必定安慰他们。

今天,我们来分享“八福”中的第三个福分——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谈到“温柔”这个词,给人的感觉似乎常常是用在姊妹们的身上,好像只有女性才具有温柔的品质。如果我们说某一个弟兄很温柔,在今天这个世代,似乎不是对他的夸奖,而是在说他的性格当中有某种缺陷,他不够有男子汉的气概,甚至觉得他有些软弱。但是,在圣经当中提到“温柔”的时候,首先用在了主耶稣的身上。《马太福音》里面记载,主耶稣在荣进圣城的时候,“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这个“温柔”就和我们刚才所读到的是同一个词。包括主耶稣说到自己,他说“我的心柔和谦卑”,“柔和”就是“温柔”这个词。我们要去思想的是,圣经当中所提到的“温柔”,和我们以往经验当中对于温柔的理解可能是有所不同的。在吕振中圣经译本当中,“温柔的有福了”被翻译成“柔和的人有福了”,现代中文译本里面翻译成“谦和的人有福了”,当代中文译本里面翻译成“温和的人有福了”,思高本就翻译成“温良的人是有福的”。你会发现,“温柔”这个词在不同的中文译本里面似乎表达的都跟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个人温良的修养非常类似。但其实在圣经提到“温柔”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不是指性格,也不是指修养。“温柔”这个词在原文的意思,如果译成中文的话,的确就是“柔和、谦卑、谦让、退步”的涵义。而我们如果要准确理解“温柔”这个词的话,我们要知道,“温柔”是跟力量相关的,它不是指一个人的软弱,而是恰恰表示一个人非常有力量和能力。其实,我们平时对于“温柔”这个词的理解也是这样的。比如,当我们说到一个人特别温柔的时候,总是会想到他不是以能力去压制人,他不是盛气凌人。当一个人盛气凌人的时候,他一定是展现出身上某些他超过你的东西,比如样貌、衣着、财富、权势等等,但这样的人往往给人的感觉都不是温柔的。因为当他把力量展现出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被压制了、被威胁了,这时候就与温柔无关了。

那“温柔”这个词跟力量的相关性在哪呢?比如,我们看《动物世界》,如果你看到特别强壮的狮子,当小狮子在成年狮子身上玩耍,大狮子把它轻轻推到一边的时候,那一刻你会觉得大狮子很温柔。这个场景表明什么呢?那就是,温柔并不是没有力量的,温柔恰恰是大有能力的,只是那个力量是可控的,温柔就是正确地使用能力。或者,我们用圣经的表达就是,照着上帝的方式来使用你的力量,这就叫温柔。比如,一个公司的老板,他在单位里对其他人总是非常威严,下属办错事情的时候,他拍着桌子大声吼叫,那一刻谈不上温柔,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在家里对孩子轻声说话,这两相对比,你会觉得他内心当中的温柔表现了出来。所以,温柔在于你的内在能力在上帝面前被驯服,你能够臣服下来。也只有在你正确使用能力的时候,这个能力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前几天,我们在家庭营会上特别分享到,妻子在家庭当中温柔的力量很多时候胜过丈夫们的暴怒,这是真实的。正确地使用上帝赐给你的能力,这就叫温柔。在本质上,温柔就是一个人对于上帝的顺服,他内心的力量顺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也就是说,他照着上帝的心意来使用神所给他的各样能力、情绪和语言。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的面目的时候,你会心惊胆战,因为它反映了他内心当中的暴戾。在怒气当中,一个人的面目是可憎的。怒气是一种情绪当中的力量,它会掌握你的思想和行动,但如果你把这种力量驯服在基督的权柄之下的时候,你的生命会彰显出另一种特质,你不是失控的状态,而是被上帝所掌控的状态,这就叫温柔。所以,温柔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一个人天然的性格。温柔反映在内在里面的时候,它是一个人内心在上帝面前的柔软。因此,圣经里面有一个与温柔相对应的词与叫“刚硬”。你说什么,你发现他在上帝面前都没有反应,他不愿意照着上帝的心意去行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人的心十分的刚硬,刚硬的心所带来的是悖逆的行动。所以,“温柔”这个词,在根本上是对于上帝的顺服,在内心的状态上,是他在上帝面前内心的柔软。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对于上帝是如此柔软的话,你的心灵对于另外一个心灵也是柔软的。因此,顺服体现在我们内心的时候,是我们内心里面对于灵魂的关注。也就是说,你在看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你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世人眼中的人,而是看到了他内在里面灵魂的宝贵。这就是保罗所说的,我们过去凭着肉体认过基督,但从今以后,我不再凭着外貌认人了。他为什么不再凭着外貌认人了呢?因为他看透了一个人的本质,每一个人里面都有从上帝而来的形象,每一个灵魂都是神所爱的。所以,他呵护、关爱一个个心灵。我想,这是温柔的涵义,因顺服上帝而关爱一个一个的心灵。也就是,他看别人比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重要,他看别人比自己也重要。一个温柔的人内心的表现是什么呢?他的内心是平静安稳的。一个温柔的人,他的内心在上帝面前不是焦躁的,而是平静安稳的。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温柔的人,他的内心是充满着满足和喜乐的。因此,温柔并不单纯是一个性格方面的因素。温柔对于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是他在上帝面前因仰望上帝而有内心的平静安稳。《诗篇》第37篇就着重论到了“温柔的人有福了”,很多释经材料都会说,主耶稣在论到“温柔的人有福了”就是从《诗篇》第37篇引用的。那里面特别提到了一个谦卑人在上帝面前必定享受从神而来的永恒的福乐,他的内心是满足的、喜乐的和平静安稳的。所以,他不会被这个世界所撼动。他不会一听说股市大涨,就心潮澎湃,他不会一听说房价大跌,然后心想,要不要也借钱去买一套,他不会一听说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就焦躁不安。这个世界的变化对于他而言,不会让他的内心惊慌失措,因为他知道,神掌管这个世界。我很喜欢一首诗歌,那就是《天父世界》,这首诗歌虽然是一首儿童诗歌,但它的神学内涵极其精深。

温柔这种品格反映在我们自己心灵的时候是这样,那么,当它反映在我们对于其他人的态度上面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平时对于温柔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我们把温柔看成是一种态度。但我们刚才说,温柔首先是你内心当中一种心灵的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整天既焦躁又不安,你不可能有温柔的品格的表现。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你才会发现,温柔这种内在的生命品质才能真正体现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对他人的态度上。所以,前者是状态,和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态度。一个具有温柔品格的人和其他人在交往的时候,他从来不以胜过其他人为目标。这是温柔这种品格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他无论跟谁在一起,那个人不会感觉到你是在把他当成对手。我们来设想一个小组聚会的场景,你在小组查经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弟兄说,我觉得这句经文是这样理解的,然后你说,我觉得是这样理解的。当你们两个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有了争论的时候,你的目标是什么呢?最终可能发展成你们彼此之间关系都变得紧张甚至破裂,你说,我以后再也不跟那个人说话了。你就知道,你跟他之间的交往、说话其实是以胜过对方为目标的。你要让别人觉得你理解的更准确、更深入,你要让别人觉得你更聪明、更属灵,虽然你跟他争论的时候,你从来没有说,我比你更属灵,你从来不敢这么说。但很多的时候,我们和人交往,其实我们内在里面就是想试图去胜过别人。在单位当中,你工作的动力可能是要获得比你的同事更多的好评,你努力工作的动力是要取得那个更高的职位。你会发现,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就是要胜过别人。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面子。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多么温文尔雅,都是虚假的,因为你的礼貌都是为了胜过别人,都是为了衬托出那个人比你粗鲁。你的存在,是为了显明其他人比你差。如果是以这样的目标的话,你会发现,其实你的内心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是争竞的,你总想在某些方面要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所以,一个温柔的人,他的内心没有争竞,也没有嫉妒。这是主动的层面。

而在被动的层面,一个温柔的人,即使他遭遇了很多不公的待遇,比如他被人辱骂、攻击,他的反应也不是以报复、仇恨回应,这就是温柔的品格在内心当中的反应。圣经当中有类似的例子。大卫是一个蒙神喜悦的王,但他有一件事情是神所不喜悦的,就是他杀了乌利亚、娶了拔示巴。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大卫作为王,即使在他抢拔示巴的时候,也是很有礼貌地抢,即使在他杀乌利亚的时候,他也没有对乌利亚有任何恶言。而你会发现,他的奸淫罪和谋杀罪已经显明了他内在当中的丑陋以及他内心当中的攻击和杀戮。但在先知拿单指出大卫的罪以前,以色列人可能看大卫是一位非常有风度的王,甚至大家觉得这真是一位合神心意的王。我们今天在讲到温柔的内涵的时候,可能超越了我们惯常的理解,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在上帝面前真的是温柔的吗?但同时在圣经当中,大卫的确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第一件事就是他跟扫罗之间的关系,他从来没想过去跟扫罗争抢王位,所以当他有杀扫罗的机会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动刀去杀扫罗。无论扫罗怎样追杀他,无论别人怎样鼓动他,他都说那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我不能以我的方式把他给杀了。你会发现,大卫知道上帝已经拣选他作王了,而他说,我要以合神心意的方式坐在王位上。我想,这是大卫立定的心志。其实,这就是今天我们需要去思想的,有一个东西是上帝要给我们的,但你要以合神心意的方式取得。很多时候,我们却以自己的方式来获得想要的东西,我们想要用属世的方式,想要用我们觉得快速、有效的方式。很多事情,它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这是真正在内心当中对于上帝主权的降服,他不争竞,也不抢夺,他不去抢那个王位,他知道神既然要给他,就必定会给他。就跟今天我们读的经文一样,“他们必承受地土”,这是对上帝的信心。还有一个场景,也表达了大卫的温柔。当押沙龙叛乱的时候,大卫就逃跑了,他带着禁卫军和手下的勇士。大卫刚出耶路撒冷就碰见了示每,示每是扫罗家族的人,至少是北方支派里面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示每在那等着,大卫出现的时候,他就开始骂大卫“你这流人血的,今天终于被你儿子背叛了,所以上帝要把你的王位从你身上夺走”,他一边骂大卫,还一边拿着石头扔大卫。这个时候,大卫的侍卫亚比筛就跟大卫说“这死狗岂可咒骂我主我王呢”。这就是世人,如果今天有一位君王被别人这样骂,他心里的怒气和辱骂早就出口了。所以亚比筛就对大卫说,只要你一声令下,我就过去取他的性命。你要知道,杀示每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大卫只要一言不发,他的侍卫就会杀了示每。但是大卫却说,这与你何干,就让他骂吧,因为这是耶和华让他骂的。所以,每次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我不知道当时大卫的心态是怎样的,我想,在大卫与押沙龙之战中,当大卫出逃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得胜了,因为他在上帝面前已经开始悔改了。所以他说,或者耶和华见我遭难,为我今日被这人咒骂,就施恩与我。那一刻,一个握有生杀予夺权力的王,他有强大军队的力量,但他没有用,他用了一个非常温和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不禁要去思想一件事,一个什么样的心灵才能具有这样的品格,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具有这样温柔的生命特质呢?我们刚才回顾了之前所讲的内容,“虚心的人有福了”的“虚心”是所有品格的基础,虚心也是一个人温柔的根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配得上帝的恩典的时候,当他的内心真的在上帝面前谦卑下来的时候,他才可能会有温柔的生命特质。如果你觉得自己配得,你一定会心怀不平。所以,《诗篇》里面无论是第37篇还是第73篇,都会说到,当我看到世上那些恶人大享平安,到死的时候身体也是健壮的,我就心怀不平。因为他觉得那些人不配得,他觉得像我们这些敬虔人才配得,但他又说,当我进了神的圣所才知道。一个想要拥有温柔品格的人,必须是看到了自己在上帝面前并不配得那些恩典,也因此,你才会对上帝所给的感到心满意足。否则,你的内心一定是不平的。一个内心温柔的人,一个不争竞、不嫉妒、不抱怨的人,首先要看到我们在神面前是赤贫的生命状态。同样,一个具有温柔品格的人,他内在的基础是对于上帝的信心。他知道这个世界是由神来掌管的,他知道上帝不单掌管那些大事,上帝也掌管小事,他知道上帝不单掌管其他人,也掌管他的生活,这是我们对于上帝主权顺服的前提。如果你不觉得神掌管着这世上的一切,你不可能对一件事情会完全心平气和。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上帝的信心可能停留在有一位神,这位神也有能力,但这位神的能力不一定用在我身上。所以,我们常常问,上帝有能力来解决这件事吗?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说有,我深信耶和华创造天地万有。那现在上帝没有解决这件事,你又怎么解读呢?你可能说,我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圣经里面说,如果不是上帝允许的话,你一根头发都不会掉在地上。既然上帝允许的事情,你为什么那么不高兴呢?因为你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了。所以,我们在地上生活的时候,我们对于上帝的主权,往往停留在上帝有能力,而没有把上帝的主权提升到他对我也是良善的,我们的信心突破不到这一点。他让这件事情发生,是有他的美意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发生,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但既然神都允许了,我就愿意顺服在他的权柄之下。只有这样的时候,你才能温柔地面对人和事。这是今天这个世代的基督徒所缺少的,因为今天这个世代充满了暴戾和不公。我们觉得,如果我都不奋起维护自己的话,那谁还会维护我呢?所以,我们看过去那些圣徒的传记,我们觉得那都是些传说。《殉道史》里面,坡旅甲作为士每拿的主教被抓之前,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当那些兵丁冲到他家里的时候抢他的东西,据说那个教会的带领人就跟那些兵丁说,先不要着急,先喝口水吃点东西再拿。那不是他能够阻挡的,那些人在作恶,他说你们不要这么做,但你们一定要这么做的话,不要那么着急,别把东西给损坏了,可以慢慢拿。一个怎样的生命才能够对自己的敌人有如此的温言细语?那就是这里面所说的,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只渴想从上帝来给他的,他专一寻求神要给他的东西。他不想凭着自己的方式、能力去争夺,就像雅各来争夺长子的应许一样。他只想在上帝面前尽到该尽的责任,然后看神怎样来给他。所以,一个真正温柔的人,是把自己完全交在上帝手中的人。我们常常说我们要把自己奉献给上帝,那就意味着不管什么样的事临到我,我都接受,上帝让你经历什么,你都乐意。在这样一个不完全的世界里面,你可能经历很多的不公,当然肯定超不过主耶稣。什么叫温柔?就是主耶稣那样,他把自己完全交在上帝手中,上帝让什么样的事情临到他,他就甘愿去面对,让他做什么,他就甘心去做。所以,温柔不是我们所以为的性格问题。温柔是一种属灵的品格,不在于你说话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温柔也不是一种修养,它不是先天的品格,也不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种习惯。修养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能够看透万事的淡泊,他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温柔也不是一种大度,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上的俯视。其实,当你内心当中需要克制某些东西的时候,基本上表明你与温柔还有一些距离,那是你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温柔是你生命中自发出来的一种品质,他没有怒气,因此也不需要克制。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把温柔局限在一种天然或后天的训练,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把温柔看成是一个人的胆小或者退让。而一个温柔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当你内心充满了恐惧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去接近他人的,而当你内心充满了温和的时候,你的内心没有敌意的时候,你才可能去接近那些对你充满敌意的人。如果你的内心也充满敌意的话,那叫血气之人,当你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人的爱和担待的时候,你才可能去接近他人。

上帝有时会在那一刻面对很多场景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没有恐惧,也没有仇恨和怒气,你才敢去接近那个对你充满敌意的人。什么叫勇敢呢?就像主耶稣那样,那叫勇敢。当面对犹太人带着罗马兵丁和圣殿的差役来抓他的时候,他没有跑,他站在那儿。而那时候彼得显得更“勇敢”,他拔出刀来就砍了马勒古的耳朵。那一刻彼得给人的感觉真的是门徒之首,但主耶稣却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然后他把马勒古的耳朵又给接上了,那是真正的勇敢。彼得以为一动刀,双方一对峙,对方怕了就走了,而主耶稣却说“那杯他必须喝”,他知道那天晚上要面临的是什么。他知道他要经历的是被羞辱,被人吐唾沫、用拳打,但他却坦然向前。他对那些抓他的人并没有仇恨,那一刻主耶稣诠释了什么叫从上帝而来的温柔。他没有声色俱厉地跟他们讲话,却很温和地问他们“你们找谁”,然后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主耶稣说“我就是”。所以,只有真正的温柔,才能产生真正的勇气。最近在宗教改革500周年的会议上,有人采访约翰派博说“你觉得宗教改革除了五个唯独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什么?”,他回答说“勇气”。如果没有在基督里的爱的话,没有跟人之间那种温柔的流露的话,不太可能会有勇气,即使有,那也是血气。真正的温柔也不是妥协,真正的温柔是在上帝里面的刚强。温柔的本质是对于上帝的顺服,是一颗心对于上帝的柔软和敏感,也因此,一个真正温柔的人一定是忠诚于上帝的人。当他面对罪恶和不公的时候,他会忠诚于上帝,因此,他的内心是刚强的。主耶稣在地上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温柔的刚强。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暴戾的时代,是一个缺乏尊重的时代,是一个缺乏信任的时代,更是一个缺乏温情的时代。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则很令人震惊的新闻,有一个人在面馆吃面,因为对价格不太满意,就问老板说“为什么十块钱的面吃不饱?”,老板却说“吃不起就别吃”,然后他就把老板给杀了。其实他不是为了一碗面而杀人,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尊严被挑战了,那一刻他觉得是为自己生存的意义而战。这个时代我们缺乏彼此之间的温柔,我们已经不太会用温柔的方式说话和交往了,温柔的缺乏已经到了如此的程度。我们要看到,这个时代的人因为远离上帝而内心脆弱。一个脆弱的人,才是一个充满了暴戾的人,他承受不了一点点来自他人的不满。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偶像林立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偶像,任何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敌人和猎物。我们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其实总是想试图从对方身上获取某些东西。为什么那是偶像呢?因为他心灵的满足和生存的意义是从别人的眼光和言语当中获得的。当另一个人称赞他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意义,他里面也充满了能力。而当另外一个人贬低他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被羞辱了,所以那一刻,他的人生意义也失去了,因为他没有从那个人身上得到他想要的,因此,他就想要消灭那个人。那则新闻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在想,我们这个时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甚至在我们中间,有时候我们内心里面也常常被愤怒和仇视所充满,我们不单仇视那些真正犯罪的人,我们可能也怨恨身边的弟兄姊妹。因为我们内心缺乏神在我们心中作主作王,他不是我们的支撑,不是我们的依靠,也不是我们内在的喜乐。因此,我们才会转向从身边的人、从这个世界来获取我们内心里面的供应。如果上帝不能供应我们的一切所需,我们怎么可能乐意把自己完全交在他手里呢?如果上帝对我们不是完全的良善,我们怎么可能放心地把自己交在他手里呢?如果上帝的美意不能超越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怎么可能去忍耐等候呢?所以,一个人内心当中的温柔,全在乎他是怎么来认识拯救他的神的。

温柔之人的福分是什么呢?这里面说,“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地土”这个词就是它的字面含义“土地”,但我们要说,这个词的意思放在今天或许不是我们能够准确把握的。我们要来思想一下,旧约里面当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出吾珥之后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是什么。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有哪些内容呢?我们通常说有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土地,上帝首先告诉亚伯拉罕说“这块地要给你”,我们称之为“应许之地”。第二个要素是人口,“你的后裔将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第三个要素是福分,“万国必因你得福”,保罗在新约里面说“必因你的后裔得福”。第四个要素是国度,“君王必从你而出,国度从你而立”。对于以色列人而言,土地在他们的心目里面,具有一个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重要地位。他们对于土地的看重到了一个程度,他们极其看重上帝的应许是否实现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在雅各的身上就是,他宁可用诡诈的方式也要拿到长子的名分,因为他要土地和后裔的福分。所以,以色列人对于应许之地的看重,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虽然《约书亚记》里面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在那里磨磨蹭蹭,死活不愿意打仗得地,他们在那等约书亚替他们把敌人都扫光了,他们再进去,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上帝所赐给他们的,他们真的是祖祖辈辈在持守。所以,《诗篇》里面说道,“你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神所赐的,神为他们保守。土地意味着一个人在地上生活的保障,意味着他生命的归宿,意味着他在地上的依靠,这甚至成为了以色列人的一个传统。律法里面规定,土地是不可以买卖的,即使真的家里有过不去的坎,他把土地给典当出去了,在禧年的时候,拿到土地的那个人必须无偿地归还。因为那是神量给他的地界,谁都不可以拿走。所以,在亚哈作王的时候,亚哈对于上帝没有任何敬畏之心,但是他知道,拿伯的那块地,他拿不到,那不是用钱能买到的东西。土地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极其重要。在旧约里面,土地就是产业,产业的意思是指那是你生命当中的供应,那是你生命当中的福乐和满足。显然,旧约当中上帝所给的应许之地作为以色列人的产业,那是以外在可见的方式。旧约当中有应许,“谦卑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诗篇》第37篇里面不断地在重复这一点。到了新约的时候,我们今天因认识基督而成为了上帝的子民之后,上帝所给的产业是在基督里面那永不能震动的国度,这是基督所给我们的产业。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得着那样的产业呢?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得到那个永远不能动摇的、属于你的、是神给的、是你生命可喜乐的产业呢?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就是圣经里面所讲的、跟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一种价值观。今天这都不是我们在地上所能够接受的,我们从来不觉得,你具有了温柔的品格,不用去争抢,只要顺服上帝就可以得着。今天做父母的,都有一种严重的焦虑感,从小孩上幼儿园就开始焦虑。很多教育机构打出一个旗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这个时代对于人生的态度,他们认为人生是竞赛、是战争。资源就那么一点儿,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抢到那个东西。我们可能就是这么一路争抢过来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的时候,有的学校的标语就写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我当时看到这个的时候,心里就想,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们进入大学会是什么样呢?所以,其实父母给孩子的东西,就反映了父母内心当中真实的属灵状况。你的内心当中充满了危机,你要把你的孩子训练成一个竞技者,让他有各样的能力,使他在竞争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而圣经里面却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你只管去顺服上帝,虽然你在很多事情上退让了,你不争竞、不抢夺、不报复,但你在上帝里面所得着的,是谁也不能夺去的。看似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其实你得着了永不动摇的产业。“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因为万有都是属于神的,神如果不给你,你抢也抢不到,即便你抢到了,也只是暂时的,而且暂时的拥有也不是你生命的祝福。我们需要重新来思想旧约里面所说的,“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因此,“地土”除了指产业之外,我们还可以引申为权柄。一个温柔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执掌从上帝而赐予的权柄。因为他顺服在上帝的权下,因此他能够照着上帝的心意来运用他手中的力量和权能。他不会去作恶或损害别人,因此神才会给他权柄。这也是今天基督徒可以亲身经历的,因为尊重上帝的缘故而不用那些犯罪的方式和手段去抓取和争抢,你会发现,上帝会给你属天的权能,你可以得着生命和灵魂,并产生影响力。

我们来看“温柔的人有福了”如何来应用。只有一个温柔的人,才能面对今天这个不完美的世代。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堕落的世界,只有一个内心在上帝面前完全臣服的人,才能把自己放在掌管万有的神手中。这是一种张力,因为他知道,万事都有上帝的旨意,凡事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因此他既不用惊惶,也不用焦虑,即便有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他也知道神的心意是好的。所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面论到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们为了一些利益彼此争竞,并且有一方竟然把另一方告到官署里面了,保罗说,你们为什么不情愿吃亏,为什么不情愿受欺呢?因为你对于上帝的信心和依靠,你就可以面对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因此,一个温柔的人,是一个真正能够等候上帝的人。很多事情不是照着你的时间表来发生的,做了很多事情之后,你没有看到你要的结果,但你内心里面既不焦躁也不抱怨,因为你知道神自有他的时间。只有一个温柔的人,才是一个可以被上帝使用的人,因为他的内心被上帝对付过,他的内心是柔软的,他对于属灵的事情更加敏感和关心。最后,我们来提到主耶稣所作出的榜样,主耶稣在地上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温柔的人。主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就必得享安息”。只有一个温柔的人,才能够享受从上帝而来的安息。当主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的时候,其实正是在说,他愿意把自己完全交在天父上帝的手中。天父上帝让他道成肉身,他就生在约瑟和马利亚的家里,上帝让他这一生经历很多的艰难困苦,他就乐意走这样一条路。上帝引导他去旷野受试探,他就去旷野受试探,最终上帝告诉他“十字架的时间到了”的时候,他也乐意顺服下来。他的温柔体现在哪儿?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就是他在客西马尼园的时候,他说“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他顺服至死,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何为温柔的本质。

我们一起来祷告:

主啊,此刻我们一同来到你的施恩宝座前,我们要来恳求你挪去我们的石心,赐给我们肉心,使我们的心柔软,能够明白你的心意,并且愿意顺服在你的带领之下。不单单是我们所期望的大事,更是在我们生活当中、生命里面的每一个微小的时刻和小的事情。也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代,乃是从你而来的温柔、和平来面对我们周围的人,使众人看到,你的生命就在我们里面。主,我们也在这里,再次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交在你的手中。因为这不是靠着我们自己能够作成的,乃是靠着你加添给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当中的恩典。愿我们在这世上的时候,因仰望你,既能够处贫穷,也能够处富足,使我们随时随在都有刚强的力量来面对我们的境遇。愿你藉着我们这卑微的器皿,得着你当得的荣耀。祷告奉我主耶稣的名。阿门!

如何才能不爽约?——谈基督徒守约

文/小白 牧师

如果有人问我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第一看重的是什么,我会说是“信用”。而一个人的信用,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次次或大或小的“守约”、“说话算数”、“信守承诺”等不断积累和传播起来的;故此,每一次的“爽约”,每一次的“言而无信”,都会极大地损害一个人的信誉,有时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无法完全挽回。很不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信任危机”的社会和时代,无论是政府的公信力,还是企业和个人的私信力,当下都普遍受到质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感觉累和不安全的原因之一吧),以致守约和说话算数这类作人的底线,似乎都已经守不住了。

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教会和基督徒该当如何行?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水行舟?相信我们都知道正确的选择是什么!一味指责环境和世人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每个人、每个教会都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有力的见证,成为世界的光与盐。你愿意作一个守约、说话算数的基督徒吗?你愿意努力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信守承诺吗?亲爱的弟兄姊妹们,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彼此勉励、彼此监督,“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一起努力作一个有信用、守约定、重承诺的人吧!这不仅是我们所侍奉的神所要求的,而且更是他自己始终行出来的。

神与人交往,尤其是与他的子民交往,主要是通过立约的途径(为此,圣经也被称为“旧、新约全书”),“耶和华”就是神启示在“约民”(即以色列人)中的名字。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明白立约与守约的极端重要性。当年神呼召亚伯拉罕到了迦南地,与他正式立约时承诺:“你要的确知道,你的后裔必寄居别人的地,又服侍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们四百年。并且他们所要服侍的那国,我要惩罚,后来他们必带着许多财物从那里出来。但你要享大寿数,平平安安地归到你列祖那里,被人埋葬。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 15:13-16)这个约定跨越几个世纪,尽管亚伯拉罕有生之年无法看到,但神却一诺千金,完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创世记”即将结束的时候,神把以色列人带到了埃及,要使他们在那里繁衍为一个大族,神兑现了这约定的前一部分。因此,约瑟临终的时候,嘱咐他弟兄们,也包括此后住在埃及地的以色列人说:“我要死了,但 神必定看顾你们,领你们从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创 50:24)约瑟亲身经历了神的信实,又大有信心,因此有把握神绝不会爽约,亚伯拉罕之约的后半部分,同样会成就,以色列人将来一定会出埃及。果然,到了“约书亚记”的21章,圣经如此记载说:“这样,耶和华将从前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全地,赐给以色列人,他们就得了为业,住在其中。耶和华照着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一切话,使他们四境平安,他们一切仇敌中,没有一人在他们面前站立得住。耶和华把一切仇敌都交在他们手中。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都应验了。”(书 21:43-45)此时距离神与亚伯拉罕立约已经过去六、七百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没有因时间的流失、环境的改变以及以色列民的更迭(别忘了这其中还包括倒毙旷野、极为悖逆的那一代呢)而受到丝毫的影响,从始至终“守约施慈爱”,最终完全成就了他的应许。
神既是如此讲信用、重承诺,他一定要求他的百姓同样讲信用、守约定。“你们要归我为圣,因为我耶和华是圣的,并叫你们与万民有分别,使你们作我的民。”(利 20:26)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圣经告诉我们,南国犹大被掳前的那段时间是处于巴比伦的强权之下,被迫成为其附庸。西底家王本是巴比伦所立的,已经宣誓效忠巴比伦王。但他却在民族主义(常常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的压力和诱惑下,不听耶利米先知的警告,最终转向埃及,背叛了巴比伦王。从而导致了亡国被掳的严重后果,其个人命运也极为悲惨。以西结先知得默示记录下了神对这件事的评价:“你对那悖逆之家说:你们不知道这些事是什么意思吗?你要告诉他们说:巴比伦王曾到耶路撒冷,将其中的君王和首领带到巴比伦自己那里去。从以色列的宗室中取一人与他立约,使他发誓,并将国中有势力的人掳去,使国低微不能自强,惟因守盟约得以存立。他却背叛巴比伦王,打发使者往埃及去,要他们给他马匹和多民。他岂能亨通呢?行这样事的人岂能逃脱呢?他背约岂能逃脱呢?他轻看向王所起的誓,背弃王与他所立的约。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定要死在立他作王巴比伦王的京都。敌人筑垒造台,与他打仗的时候,为要剪除多人,法老虽领大军队和大群众,还是不能帮助他。他轻看誓言,背弃盟约,已经投降,却又作这一切的事,他必不能逃脱。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轻看指我所起的誓,背弃指我所立的约,我必要使这罪归在他头上。我必将我的网撒在他身上,他必在我的网罗中缠住。我必带他到巴比伦,并要在那里因他干犯我的罪刑罚他。他的一切军队,凡逃跑的,都必倒在刀下,所剩下的,也必分散四方。你们就知道说这话的是我耶和华。’”(结 17:12-21)显然,神把犹大亡国的直接原因归结为西底家王的“背约”。在我们看来,那个条约是巴比伦强加的,是刺刀下被迫订立的,这样所谓的“条约”有效吗?还要持守吗?还应该持守吗?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不同(神的意念总是高过我们的意念),神却说要持守,更应该持守。因为那约是指着神立的,也有神的美意在其中,决不可轻看、不可背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有信守这约,犹大国才能勉强维持,圣殿的敬拜才不致断绝。现在既背了约,以色列人就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存在了,被迫进入被掳、被奴役的漫长时期,圣殿也被毁了。这样极端的情况,神尚且要求他的子民讲信用、守约定,更何况在平常一般的情况下呢!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罗 15:3)。作为教会和基督徒,我们当如何在守约的见证上从世界分别为圣呢?“申命记”有如下一段相关的教训:“你向耶和华你的 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为耶和华你的 神必定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你若不许愿,倒无罪。你嘴里所出的,就是你口中应许甘心所献的,要照你向耶和华你 神所许的愿谨守遵行。”(申 23:21-23)尽管这一段是针对向神许愿与还愿的,但其原则却也是适用于一般约定和承诺的。这段经文强调,作为属神的子民,教会和基督徒一定要守约,一定要说话算数。不立约则罢,一旦立定就不能反悔。即使付代价,即使吃亏,也要守约,否则就不仅是得罪人、影响自己的信誉的事,而且是得罪神、惹神发怒的事了。由此可见许愿、承诺、立约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且不可儿戏!而防止立约后又爽约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立约、承诺前谨慎小心,考虑周全,不可冲动。没把握、没能力的事情从一开始就不要答应,以免自己落入试探之中。不立,总比立了以后又无法兑现好。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麻烦,不就是因为缺少这样的谨慎、周全的智慧而造成的吗!

可是,我们是人,谁也不能避免犯错。一旦发现立了约又守不住该怎么办呢?箴言教导说:“我儿,你若为朋友作保,替外人击掌,你就被口中的话语缠住,被嘴里的言语捉住。我儿,你既落在朋友手中,就当这样行,才可救自己:你要自卑,去恳求你的朋友。不要容你的眼睛睡觉,不要容你的眼皮打盹。要救自己,如鹿脱离猎户的手,如鸟脱离捕鸟人的手。”(箴 6:1-5)这时要赶紧与相关各方沟通,说明自己的难处,求得谅解,争取尽快解除约定。既不可为了面子强撑,也不可不顾对方的利益单方面废除,更不可拖延逃避。相信出于真诚的协商,并能切实照顾对方的利益、弥补其损失,神会给我们开出路的。当然,对于那些违背神的诫命,或者导致犯罪的约定,本就是不当立的,就更要及时终止了,只是必须为由此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

亲爱的弟兄姊妹,守约既是生活中随时都要面对的,是信仰实践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社会和时代所急需的,我们就该立即行动起来,落实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为此,我提议从以下最常见的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说话算数”。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对大人还是小孩、时间长还是时间短,基督徒都应该说话算数,一诺千金,让人知道我们的口是值得信任的。这其中首要的,就是在神面前一定要说话算话。如果在神面前说的都敢不作数,其他场合的就更会不算数了。因此,凡宣称是出于神的引导、带领、感动、异象等等,以及向神所许的愿,不论公开还是私下的,不论是大是小,都要尽全力兑现,万不可使诡诈。神鉴察人心,别以为能侥幸逃脱。我们往往说话太多、太随便,部分原因就在于不打算为口里所出的负责,这是神所不喜悦的,也不是基督徒当有的见证。

第二是“守时”。无论是到教堂敬拜还是日常上班、无论是参加重要会议还是私人约会、无论是对熟悉的人还是不熟悉的人,基督徒都应当是守时的人,不迟到、不爽约。我们往往能给迟到找出不少看似客观的理由,但大都站不住脚,根本的原因还是你不重视。真的重视起来,通常是不会“误时”的。不信你观察一下,迟到的往往都是离得近的人,离得远反而更准时。因为他们离得远,就会更重视。如果因故无法准时,就要及时通知对方,取得谅解。

第三是“履行合同”。如果说前面两条主要是针对口头的约定,那这一条更多是针对书面的。我们都需要签订一些书面合同,比如受雇的劳动合同、买卖的契约等等。不签则已,一旦落笔签字,就要尽力把合同履行完。不要因为后来又遇见了好机会,就想方设法废掉前面签的约,这是不公义的。也不要借口对方如何如何,为自己违约找借口。以色列人如此不堪,神纵然惩罚他们,但却从不反悔与他们所立的约,总是及时兑现。作为效法主的人,我们也当有守约的美好见证。

这三方面的事都不大,也很平常。但操练好了,在其他的事上就会同样显出守约的美好品质来,因为“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 16:10)。同时我们也当知道,要做到这些小事,实在并不容易。但神的恩典够我们用,“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 4:13)

求主怜悯我们,施恩于顺服他诫命的人!

 

守信——基督徒的基本生活准则

文/小雪

最初接触到基督徒团体(那时叫团契)时觉得基督徒哪儿都好,唯一不喜欢的是基督徒们普遍的时间观念差,没有守时的习惯,这让我不太适应。(大概是因为那时候我接触的基督徒在高校上学或上班的居多,而大学里面确实比较自由散漫,不太有守时的意识。我自己的不守时的毛病也是进入工作岗位后慢慢被纠正过来的。)比如主日聚会总有很多人是开始之后匆匆进门,如果八点开始他就八点五分到八点十分进门,如果八点半开始他就八点三十五到八点四十进门,哪怕是十点开始他也会是十点五分到十点十分进门,还有些人干脆就开始半个小时后到,直接听讲道了;再比如,每次组织营会或者郊游,总有人比规定的集合时间迟到半小时以上,而且还振振有词:“你们为什么不等我”;慢慢的,几乎所有的活动组织者都把约定时间通知成预计时间前半小时,留出半小时的迟到等人时间,不过这样对于那些每次都准时到达的人就意味着多耽搁半小时,再后来很多人又干脆把通知时间移后半小时视为开始时间,比如婚礼……

守时问题的背后是基督徒的守信问题。

前不久参加一次基督徒的大会,会议通知写得很清楚,大会全程不得录音、录像和拍照。但是会场上不少基督徒拿出手机拍摄视频或者自拍,即使大会组织者在会上再三提醒,屡禁不止。而且会后有人将私自拍摄的录像和录音整理的文字发布到网上,许多基督徒并不以为有问题,反而先睹为快。其实每一位参加大会的基督徒都应该视为你接受大会的约定才报名参加,但是不少人对于约定似乎并不那么重视,更多人用动机是好的,善的,为了传福音,为主做工,为弟兄姊妹的益处……来遮掩背约失信的问题。再比如基督徒翻印传播盗版问题,基督徒使用假发票逃税问题,基督徒在商业领域的欺诈问题……

前不久看到网络和微信转发一个帖子,大意是为什么西方人看重信用,中国人看重聪明。现象观察是真实的,当然归因可以探讨。就文化传统而言,中国文化也把守信列为“仁义礼智信”君子五德之一,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但是孔子自己就已经把道德品质区分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属性了,君子有君子的道德,小人有小人的道德,“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不过是底层人执着的小道德,而君子为了成就大的道义是不必太在意这些小节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被蒲人围困,被逼盟誓绝不去卫国,脱困之后照样去卫国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理由是“要盟也,神不听也!”被要挟下的盟约神灵不听,所以违约也不是个事儿。到了孟子干脆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越到后期道德越成为下对上的责任,忠臣孝子义仆节妇;而上对下几乎只有权力没有了义务,更不必说超越社会身份地位的普遍性的道德要求。上行下效,一个社会的上层不必遵守的道德也不会成为社会的普遍道德。于是聪明更实用,更快捷,更有效,也更被我们的文化所推崇。

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并不否认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更认为一切都应该有次序,规规矩矩按照次序来行,但是我们知道在社会角色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更基本的角色,那就是我们是被上帝造的,在造物主面前我们这些受造者是平等的,道德的一切美善都来自上帝,守约诚信是因为上帝的品行和他的喜悦。因此道德不是分阶层的,而是超越阶层的。若我们将守约守信放在这个层面,而不是功利的层面去思考,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而内化为行动的动力了。

不可否认,西方文明建立的信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违约失信的成本太高,从而促进了人们养成守约诚信的习惯,而在我国目前守约成本太高,而违约成本很低,也刺激人们违约背信,寻找捷径省力生财。因此在当下,守约就意味着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花更多的钱买正版,交更多的税,花更多的时间提前出门,甚至等待那些迟到的人……如果这也算是一种十字架,恐怕天天都有背十字架的机会了。

守时,不只是一种美德

文/李锋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参加集体活动都会有人迟到,我自认从小对自己要求较高,但也免不了迟到的尴尬。即使像高考这样可能会影响人生走向的重要场景,也会有人迟到,理由甚至可能荒诞得不像真的。我所知的人人守时的故事多发生在筹备周密的战争当中,因为不守时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所谓守时,守的是约定的时间,而约对于基督徒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不守时的现象实在太过普遍,这也使得守时成为被忽视的一个话题。我曾在一个微信群里做过调查——这个群成员分布广泛,背景多样——对于基督徒极为重要的主日崇拜,几乎没有没人迟到的教会。有个别教会痛恨这种现象,到了时间会把门一关,不许再进。这当然是走了极端,不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也让人深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有专门研究迟到问题的学者指出:『导致迟到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没有人是故意要迟到的。』在心理学家看来,习惯性迟到的人需要反思导致自己迟到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比如,如果你是因为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忘记了时间,那么就将使你分心的事物移除。可是这些药方未必能妥善解决问题,就算因此更加守时了,对于基督徒来说仍显不够,因为守时本身并不改变人的心,为了守时而守时,可能会把你塑造成礼貌的人,但却于生命无大益处。

我想回到守时的本质——守约的一部分——上面来。我们常在圣经中读到『日期满足了,将要如何如何』。当上帝发出宣告时,也是与人立的一个约,这约包含成就的时间,而且在上帝那里,这约是必定成就的。这意味着守时与信实相关。从根本上来讲,不守时就是对约的破坏,用基督信仰的术语叫做不信实,用中国古话叫做言而无信非君子。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不守时都是非常严重的行为,这一行为也深刻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放肆不羁。

唐崇荣牧师有一次布道会看到有人迟到,就说你们这些人坐火车坐飞机不敢迟到,为什么参加上帝的聚会就敢迟到呢?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约定的内容在人们看来没有重要到相当的地步,其二,违约的代价太小,用法律用语来说叫犯罪成本太低。

这两方面都深刻揭示了我们内心是多么的荒凉和自义,即使是信主多年的『好基督徒』,恐怕也未必觉得不守时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

所以,守时,不只是一种美德。不守时的人身上显示的内心的败坏很可能在守时的人身上被巧妙地掩藏掉了。纵然可以通过严格的训练和自我要求使人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礼貌的人,但是表面上的礼貌未必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如何。

加尔文在论到基督徒的生活时说,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而自我否定的中心就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无需羡慕别人的轻省,也不必担忧别人的沉重,上帝是最好的医生,他给每个人的医治都是最合适的。

因此,我们需要在「守时」的问题上拷问自己:我因为被上帝吸引而守时吗?我因为敬畏上帝而守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