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筹备大事记 文/李继 整理

2008年3月12日 洛桑咨询会(香港)
        33位教会领袖在香港道风山聚会,其中有28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九个城市。洛桑主席道格·伯索尔(Doug Birdsall)介绍洛桑运动。在讨论中,除个别同工以外,绝大多数牧师都积极表态:是时候了,中国教会应参加洛桑会议,并表示如果自己被邀请愿意参加洛桑会议。
大家提出:筹备中要好好考虑“三自”问题,并对筹备工作提出建议:建立国内筹备小组;参加洛桑会议的费用自理;借此平台促进中国教会的合一与开始参与普世宣教。
在会议结束前,戴绍曾牧师带病来到会场,勉励教牧同工要在主里合一,不必在加尔文主义和阿明尼乌主义上争来争去。

        2008年7月28日 策划小组会议
        策划小组在厦门成立,其任务是策划并推动成立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筹备委员会。会上讨论提出:中国教会参加洛桑会议的意义在于合一和宣教;策划小组与中国教会的长辈们(包括李天恩、杨心斐、谢模善等老一辈传道人)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同和代祷;对《洛桑信约》 的认识上需达成一致;初步确定按不同地区教会、团队及专项事工领域等分派参会者名额,见证神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中的工作。

2008年10月15日 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海分会议)
        成员以上海、福建、浙江温州等地的教牧同工为主。
被邀参会的一位老牧师提到,1989年第二届洛桑会议时,政府公开说“不会批准”,所以一个没去。他还特别提到洛桑能促进合一:“以往教会互不往来,缺乏敞开的交通,发表片面的看法,造成分裂。国内教会特别需要合一。看来神要做工,把家庭教会合一起来。要有宽广的心。如何合一?借着洛桑,各个教会能够为着基督的缘故合一起来。”
会上总结出对待“三自”的态度:不管“三自”去参加洛桑会议与否,我们家庭教会作为中国教会的主流一定要去参加洛桑会议;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反对“三自”而参加洛桑会议。

        2008年11月6日 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北京分会议)
        成员以北京等地及团队型教会的教会同工为主。中国洛桑筹委会成员名单全部确定,中国洛桑筹委会正式成立。
为使参会者的提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决定分四个领域来提名推荐候选人,并大体确定了推荐候选人的名额分配:
(1)传统的家庭教会(直接承接自老一辈们的家庭教会)
(2)团队型家庭教会(以团队模式建立的跨区域教会)
(3)新兴的城市教会(近些年在城市兴起的家庭教会)
(4)各专项事工领域(神学教育、宣教、文字出版等)
洛桑会议参会者的提名,由筹委会成员根据被推荐人之情况,按不同领域的候选人来提名并向筹委会推荐。被推荐人必须可靠,认同《洛桑信约》 ,并在本地教会以及外教会(包括专项事工领域)具有一定的属灵影响力,又与当地同工关系和谐,被提名及推荐不会给本教会、本团队及当地教会带来裂痕。筹委会根据被提名的人选,最终确定向洛桑推荐之人选名单(注:被推荐的人能否参加会议最终取决于洛桑委员会,而且邀请都是由洛桑发出个人邀请,而不是团体邀请)。
此外,在参会费用上,大家达成基本的共识:希望我们中国教会能够自理(不考虑向海外筹款),这也是我们中国教会承担责任和学习奉献的一次机会,有这样承担和奉献的心志才能走向宣教;并且希望参加会议的费用由参会者个人自行解决,但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较大,希望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会能够帮补经济落后地区的参会者同工的费用。

        2009年召开多次筹委会会议推荐参会者
        2009年1月8日、4月20日、6月23日、9月10日分别召开筹委会会议。筹委会按照洛桑会议对年龄、性别、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各个专项服侍领域等方面的比例要求,完成绝大部分参会者的提名推荐。共推选出230位国内参会者。
在此过程中,筹委会成员之间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认识,进行了深入的交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区的牧者们加强了彼此的团契,并促进了合一。有些同工也在此过程中就一些过去的历史问题开始敞开对话,带来了关系的医治和恢复。
会议推举出执行小组,由执行小组具体负责接下来的各项洛桑参会工作。各地开始筹款动员工作。

2009年9月6日 内地基督徒企业家在香港为中国洛桑奉献
        内地基督徒商人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香柏年会,其间介绍了洛桑会议,参会的内地基督徒企业家当场认捐,支持国内和海外参会者费用,实收到现金130多万。这是中国洛桑收到的第一笔大额奉献。

 2010年2月到7月 分区推动各地教会筹款
        2月4日开始推动北京众教会为洛桑奉献。
5月19日执行小组同工到厦门推动奉献。
6月3日执行小组同工到上海推动奉献。
7月中旬到7月底,执行小组到上海、温州、厦门、呼和浩特、安徽、沈阳等地推动当地教会为洛桑奉献。
9月底,中国洛桑所需费用陆续到位,共收到奉献六百多万元。其中,北京教会奉献158万,内蒙教会奉献102万,上海教会奉献38万,团队型教会奉献31万多。支持海外100位参会者的费用全部汇款到了洛桑,中国参会者的参会费、宾馆费用也全部汇款到位。坚持赴会的参会者的机票费用也都到位,并订好了机票。

        2010年10月 重大事件
        10月8日 内蒙古包头市公安局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拘留参会者刘劲涛弟兄,给予行政拘留十五天的处罚。
10月10日 北京五位志愿者在北京首都机场海关被拦截。他们的护照暂时被没收,要到25号会议结束之后才能退还。
10月13日 北京及部分外地参会者共二十几位入住希尔顿酒店。往返于酒店与T3航站楼,送一批批的参会者前往边检,又在出关口迎接被拦阻回来的参会者,一直到16日凌晨最后一批参会者被拦回。
10月11日—16日,各地参会者受到有关方面重重拦阻,参会者或被拦在家中,无法前往机场;或在机场被拦回。在北京机场滞留的二十几位参会者转移到东方太阳城聚会。大陆只有两位参会者顺利登机前往南非开普敦。
10月15日 在北京机场滞留的参会者共同发表《公开信》 ,提出三点:首先,家庭教会是中国教会的主体,是独立自主自办的教会。第二,中国家庭教会教牧同工渴望参加第三届洛桑会议。第三,政府有关部门的拦阻侵害了广大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严重违背了国家宪法。
10月15日 成都四位参会者在海关被拦截,其中王怡弟兄被六位全副武装的警察强行从二楼架到一楼,并拖行100多米,其护照也被没收。
10月17日 二十几位参会者在东方太阳城主日崇拜之后,分小组讨论《洛桑会前报告》 ,此时二十几位市国保及宗教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入会场,宣布此次聚会为非法宗教聚会,要求停止聚会。下午,一百多位来自各区国保、民宗侨、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把参会者从宾馆分散带走,十几位被送回家中,另外十几位中途被强行带到别的地方,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他们的手机、电脑等也被强行没收,被告知要到25日以后才能离开。在参会者本人及家属、教会同工的努力争取下,到10月19日,参会者全部平安回到各自家中。
10月17日 中国大陆七名参会者参加洛桑会议(其中两名参会者是从中国大陆前往,另外五名是从其他国家前往参会)。
10月19日 洛桑会议在亚洲之夜播放《主爱在中国》 ,洛桑主席道格·伯索尔提请所有洛桑参会者为中国祷告。

2010年11月4日 未能赴会的北京地区被邀代表在京聚会
        与会者分享了未能赴会的经历及总结,不少人提出中国家庭教会需要就此次参加洛桑运动开展各方面的神学反思,包括“三自”问题、政教关系、教会合一等。大家提出一些典型的问题,比如:在面对政府压力时如何保持各人良心的自由、同时又努力持守在基督里的合一?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当如何回应?家庭教会的合法化是否需要我们努力采取行动?

2010年11月9日 中国洛桑筹委会总结会议
        筹委会回顾自2008年以来的筹备工作,听取了执行小组的工作报告及财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并通过了余款的处理办法(按奉献的比例返还给北京、上海、内蒙、福建等地教会),筹委会工作到此结束。
中国洛桑筹委会正式解散。
(李继 整理)

2010年冬季号——洛桑事件 >>

  • 洛桑会议与政府宗教政策分析
  • 读者反馈
  • 寻找溪水边书屋 文/章以诺
  • 如此“能不忆江南”——远行记忆之六 文/姜原来
  • 不自由的公司 文/文峰
  • 这是新互联网革命的前夜? 文/许宏
  • 苦难是尊贵的——读《全备关怀的牧养之道》 文/小雪
  • 浅评《多元社会中的基督教》 文/临风
  • 耶稣政治学? 文/许宏
  • 上帝的儿女何等有福——记“访民”老康
  • 你清理自己了吗? 文/孙毅
  • 参与书写中国基督徒的身份想像 文/宋军
  • 洛桑事件后守望教会与政府关系走向1 文/曹志
  • 普世教会传扬整全的福音直到地极 文/洛桑神学工作小组
  • 附2–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代祷信
  • 附1–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公开信
  • 被看护日记选 文/明义
  • 在通往洛桑会议的路上 文/魏洪
  • 我们为什么是家庭教会1 文/王怡
  • 洛桑中国参会者通信选录
  • 洛桑会议札记 文/王东
  • 洛桑会议日志 文/Maria
  • 洛桑事件访谈录 文/本刊编辑部
  • 致洛桑会议的信1 文/天明执笔
  • 神的全球城市宣教 文/蒂莫西·凯勒
  • 《洛桑信约》讲解节选1 文/约翰·斯托得 孙毅 译
  • 2010年冬季号卷首语
  • 圣灵带领下的团队服侍 文/萧寿华
  • 全部 2010年冬季号——洛桑事件 >>

    2010年 >>

  • 归家的鸟——我的天空阴转晴
  • 主的恩典够我用!
  • 双倍的赏赐,无尽的恩典
  • 信仰点滴
  • 福音特刊——理财or理命?
  • 他是改变人心的神
  • 认识主真好
  • 主是我患难中的力量
  • 福音特刊——影响我的一个人
  • 回家的路
  • 一个不可知论者的信主见证
  • 个人见证
  • 有福的确据
  • 福音特刊——信仰见证
  • 福音信息
  • 2010年圣诞福音特刊卷首语
  • 2010年冬季号——洛桑事件
  • 洛桑会议与政府宗教政策分析
  • 读者反馈
  • 寻找溪水边书屋 文/章以诺
  • 如此“能不忆江南”——远行记忆之六 文/姜原来
  • 不自由的公司 文/文峰
  • 这是新互联网革命的前夜? 文/许宏
  • 苦难是尊贵的——读《全备关怀的牧养之道》 文/小雪
  • 浅评《多元社会中的基督教》 文/临风
  • 耶稣政治学? 文/许宏
  • 上帝的儿女何等有福——记“访民”老康
  • 你清理自己了吗? 文/孙毅
  • 参与书写中国基督徒的身份想像 文/宋军
  • 洛桑事件后守望教会与政府关系走向1 文/曹志
  • 普世教会传扬整全的福音直到地极 文/洛桑神学工作小组
  • 附2–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代祷信
  • 附1–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公开信
  • 被看护日记选 文/明义
  • 在通往洛桑会议的路上 文/魏洪
  • 我们为什么是家庭教会1 文/王怡
  • 洛桑中国参会者通信选录
  • 洛桑会议札记 文/王东
  • 洛桑会议日志 文/Maria
  • 洛桑事件访谈录 文/本刊编辑部
  • 致洛桑会议的信1 文/天明执笔
  • 神的全球城市宣教 文/蒂莫西·凯勒
  • 《洛桑信约》讲解节选1 文/约翰·斯托得 孙毅 译
  • 2010年冬季号卷首语
  • 2010年秋季号——建堂专刊
  • 主爱在中国(简谱)
  • 读者反馈
  • 庞德《诗章十三》
  • 加略山的爱 文/老海
  • 2010 年第三届洛桑会议简介
  • 我是谁? 文/朋霍费尔
  • 今天白天有雪 文/书拉密
  • 七泉湖教会建堂工作的见证 文/李道生
  • 北京基督徒会堂建堂始末 文/王明道
  • 安全的道路上没有平安——读《力阻狂轮——朋霍费尔传》 文/小雪
  • 让主的心喜乐满足 文/沈颖
  • 建堂日记摘抄 文/snow
  • 在神没有难成的事 文/连枫
  • 咫尺天涯 文/曾淼
  • 山上的城 文/李红
  • 看见建堂的世界 文/ 许宏
  • 红色殉道与白色殉道 文/游冠辉
  • 建堂:怎能忘记弟兄姊妹——从社会学等角度看守望教会建堂 文/Jerry
  • 圣殿 文/新恩
  • 对“基督徒的自由”一文的回应 文/孙毅
  • 挣扎在上帝与凯撒之间——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基督教会 文/宋军
  • 我们为何不加入“三自”爱国会? 文/孙毅
  • 看得见的山上之城:会堂之于国度的意义 文/王怡
  • 唐崇荣牧师建堂访谈录 文/本刊编辑部
  • 这是一场属灵的争战 文/双燕
  • 守望教会2009建堂纪事 文/刘官
  • 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文/天明
  • 守望教会牧师建堂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代祷书
  • 守望教会建堂奉献原则
  • 对建堂的主要疑问及回应1
  • 产权代表人声明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动员报告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大事记
  • 米该雅惹着谁了?/宋军
  • 第一诫释义1 文/汤姆·华森 汪咏梅 译
  • 2010年秋季号卷首语
  • 2010年夏季号——职场与服侍
  • 上班之前的祈祷
  • The Elixir 化石成金
  • 人,你怎能怎能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培尔·金特》的百年追问 文/察世俗
  • 深山古树的叹息和守殿弟兄的祈祷——远行记忆之五 文/姜原来
  • 爱心在行动——简记“中国爱心行动义工协会” 文/Rita
  • 把灯放在灯台上 文/活水
  • 洛克菲勒是谁?
  • 那颗施予的果子——美国慈善基金制度的信仰源流 文/Snow
  • 史蒂文斯“全民神学”赏析1 文/顾乐翔
  • 书摘:还原真实的清教徒工作观1 文/勒兰·赖肯文 杨征宇译
  • 理财or理命? 文/明明
  • 文字事工三年整 文/慕义
  • 我所经历的三堂课 文/易禾
  • 办公室里的祈祷 文/书拉密
  • 谈基督徒在职场中的顺服与忠心 文/老曼
  • 尽仆人的本分——基督徒信仰在工作中的实践 文/冰霞
  • 全部 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