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2009夏季号卷首语

在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保罗为在他们中发生了连外邦人也以为耻的淫乱而责备他们说:“你们还是自高自大,并不哀痛,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林前5:2)细想一下就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了这样的事,当时的哥林多教会还有什么自高自大的呢?他们为着这样的事发生在他们中间还真有什么“自夸”的吗?书信中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究竟为此自夸什么。
在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保罗为在他们中发生了连外邦人也以为耻的淫乱而责备他们说:“你们还是自高自大,并不哀痛,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林前5:2)细想一下就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了这样的事,当时的哥林多教会还有什么自高自大的呢?他们为着这样的事发生在他们中间还真有什么“自夸”的吗?书信中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究竟为此自夸什么。不过,生活在今天这种极为崇尚个人自由、把所谓爱的感觉加以神化的时代,在这个并不理解何为宽容却不时把宽容挂在嘴边的时代,为这种淫乱的事、或者今天更常看到的婚外同居这样的事而自夸倒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能够容忍和接纳这样的人不正是表明了我们的宽容与爱吗?我们能够让这样的人在我们中间而其余的人不致受到影响不正反映了我们教会的成熟吗?如果我们心里真有这样的自夸,那么保罗的提醒是十分明确的:“你们这自夸是不好的,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林前5:6)确实,今天可能不少中国教会对保罗这样处理教会中出现的罪的问题,即“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感到十分的陌生。他是不是真有点言语粗俗、没有爱心?这样的处理方式今天还适用吗?
本期我们所选加尔文“论教会纪律”一文正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今年是这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家诞辰500周年,本刊愿以选登他的一些重要文论的方式来纪念神的这位仆人。虽然他并没有把教会纪律算作为教会的基本标识之一,但他还是认为教会纪律就如教会骨架上的肌
肉,是无论哪个时期神的教会都不可少的。在本期的选文中,加尔文阐述了教会纪律的三重目的:其一,教会拒绝以恶名来羞辱基督,因为他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属他的;其二,教会通过纪律的执行防止这种恶的酵在这个群体中漫延,因为即使是在信仰的群体中,每个人也都可能犯罪;其三,以执行纪律的方式让犯罪的人感到羞愧而能够悔改,“当他们感觉到这杖所带给他们的痛苦时就能醒悟过来”。所以最终,教会纪律的执行是为了将犯罪者挽回;不仅明白真理,并且帮助他活在真理之中,这才是对他最大的爱。
让我们感到安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教会认识到,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已经失去公共道德底线的时代,教会纪律对于帮助信徒过一个圣洁生活的重要性。本期所选北京守望教会“关于教会纪律执行的访谈”可以说反映了教会在这个方面的实践中的初步体会。“北京守望教会纪律”2008年修订版自去年底公布后,开始在教会中认真地执行。因此,这篇访谈可以让我们了解教会在执行纪律时的处理方式、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取得的结果。
为了纪念加尔文诞辰500周年,本期还约了几篇与加尔文及改革宗思想有关的神学文章。陈佐人在其文章中对加尔文所作的回归历史式的入骨刻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神的这位仆人,澄清以往对他著作、日内瓦的实践所产生的一些误解。小约翰对加尔文遗产的盘点相信会对我们很多人有启发。或许文中对其遗产的四点概括还可以丰富或扩展,但其中所提到的问题,即怎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和继承加尔文及改革宗的思想精髓,而不是随意使用这个宗派的名字当作自己标新立异的资本,则有更现实的意义。
虽然教会纪律以及过一个合神律法的生活并不一定要被看作是改革宗传统中最重要的核心,但却是我们本期探讨的重要神学问题。我们作为神的儿女,已经靠基督的恩典摆脱了罪与死亡的辖制,不再生活在律法以下,为什么还要受教会纪律的约束,还要受律法而不是圣灵的指导?方镇明的文章从加尔文盟约神学的角度回应了这个问题:尽管我们不是因律法的生活、而是因基督十字架的恩典在神的面前称义,但一旦我们得进入神恩典的盟约中成为神的儿女,就因此有活出与神儿女身份相称之生活的责任。而在这个方面,冀诚所译“论律法的教导功用”一文特别阐明了律法,尤其是加尔文所说律法之第三方面的功用,对于神儿女有一个与自己身份相称的成圣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圣灵正是借着神自己的话语在我们的心中工作,让我们借着在生活中对神话语(律法)的操练明白圣灵对我们的引导。
反省加尔文及改革宗的传统,其实心中所关切的还是其对中国教会的意义。孙明义的文章,对照中国本土教会所流行的“无建制”的教会观,考察了加尔文对教会建制的看法,并试图作出如下的概括:教会秩序是保证教会显明其基本标识——纯正地宣讲上帝话语及正确地施行圣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会中,圣灵不只是在个人的服事中掌权,更借着教会秩序在整个教会中掌权。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教会秩序之体现的教会建制不能不成为中国教会当反思的问题。新恩的文章则从更广泛的角度讨论了加尔文思想对于后世、包括对中国教会的意义,并“斗胆”对当下处境的中国教会提出了三项建议,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在灵性操练栏目,侯士庭的文章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加尔文的灵性世界。就如加尔文对自己的认识,他本性中有敏感、害羞、畏缩的一面;要按照他自己的意愿,他更愿意过一个避开人群安静研究的生活,但当神的手把他推上宗教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时,他还是让自己顺服在神的心意下;把自己的生命全然摆上,去仰望神的怜悯与使用。加尔文并非刻板到只知道谈论神的律法,其实他更是一个强调圣灵之工作的神学家。同样,在他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清教传统也不是让人成为“律法主义者”,而是内含着非常深厚的灵修传统。本期所选“清教徒的默想实践”只是让我们一窥这个宝贵灵修传统中的一斑。在当下我们被忙碌所捆绑的生活中,借着默想的生活来脱离世务对于心灵的缠累无疑是极有益的操练。我们也期待中国教会的灵修传统,不只是在敬虔派传统中,同时也在清教传统中吸取更多宝贵的灵性资源。
在敬虔生活栏目中我们会看到三篇动人的见证。只要是真实经历神的见证,都一定是会打动人心的。若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话,我们肯定不会主动进入到那种可能给人带来愁苦的境遇,但也正是在这种处境中仰望我们的主,那位乐于赐恩给他儿女的神就一定会让人经历到他的信实。杨安溪老弟兄的“大学时期的争战”一文,相信很多大学生弟兄姊妹读起来一定会感到熟悉,虽然他那个时期已经距我们有半世纪之遥,但我们还是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遭遇到的是相同的争战。
本刊虽然很重视加尔文及改革宗思想中极为丰富的属灵传统,但无意成为鼓吹任何宗派思想的喉舌。本期推荐游冠辉的“司布真与极端加尔文主义”一文,希望以此引起对改革宗传统、特别是所谓加尔文主义的反省,以防止一种“主义”进入到极端的情况。其实作到这一点
的最好方法就是回到这种思想传统的源头。可以说《基督教要义》是加尔文最重要的著作,是想要理解他的思想的人所不能不读的一本书。“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简介”一文可以帮助弟兄姊妹对这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期文化透视的主题是80后的一代人。布拉的“80后,青春即将落幕”一文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和关注到这一代人。这一代人之所以引起关注,因为他们是第一批长大成人的独生子女,身受过从小学到高中各种考试制度的摧残,进入社会时发现自己又无可选择地身处一个拜金主义的时代。他们虽然幼时可能受到多人的呵护,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极难与他人相处;虽然外面的需要常会得到满足,里面却时常满了孤独与空虚;生命总像是刚开工的一片零乱工地……虽然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神的怜悯与医治,但我们还是恳求神借着他的教会来关心80后的这一代人,特别在这一代人中兴起他的工人,让生命经历过改变就能够承担起责任与托付,从而让神的教会,特别是经过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新教传统,能够在这一代人中更加兴旺.

2009年夏季号——加尔文诞辰500周年特刊 >>

  • 什么是预定论?
  • 北村的凄凉故事 文/ 殷实
  • 原野,和原野上的树—–远行记忆之二
  • 书话三则 文/ 刘阳
  • 苦难在神,却是恩典—一个艾滋病孩子的见证侧记 文 / 沈颖
  • 浅论今日中国青少年的情感缺失 文 / 天灵
  • 真平安,他今赐给我 文/ 小花
  • 80后,青春即将落幕 文/ 布拉
  • 一个被误解的改教家和文明塑造者——读《加尔文传》 文 /Stephen
  •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简介 文/ 许国永
  • 司布真与极端加尔文主义 文/ 游冠辉
  • 大学时期的争战 文 / 杨安溪
  • 最初的梦想 文 / 程楠
  • 死荫幽谷里的陪灵会
  • 看见死亡~看见永生——手记二则 文 / 陈艳
  • 清教徒的默想实践 文/ Joel R. Beeke 文 郭晶译
  • 加尔文的属灵观及其影响 文/ 侯士庭
  • 加尔文思想的历史承继 文 / 新恩
  • 加尔文教会观引发的思考 文 / 孙明义
  • 论律法的教导功用 文/ Joel R. Beeke 冀诚译
  • 加尔文:救恩中神的恩典与人的责任之关系 文/ 方镇明
  • 盘点加尔文的精神遗产 文/ 小约翰
  • 加尔文的双城记—–写在其五百周年的省思 文/ 陈佐人
  • 加尔文的双城记—–写在其五百周年的省思
  • 访谈:关于教会纪律的执行 文/ 本刊编辑部
  • 论教会纪律 文/ 加尔文
  • 全部 2009年夏季号——加尔文诞辰500周年特刊 >>

    2009年 >>

  • 希律杀婴
  • 对“他是点着的明灯”的一点说明 文/新恩
  • 爱神亦爱家——对“他是点着的明灯”的一点回应1 文/袁弟兄
  • 夜航——纪念耶稣 文/新盐
  • 爱感、死感与歌声 文/刘丽萍
  • 诗人之死 文/小雪
  • 蜗居、栖居与寄居——电视剧《蜗居》观后 文/察世俗
  • 纳妾与自杀的“两头蛇”们 文/刘阳
  • 另一位德鲁克?1 文/许宏
  • “我信文字的力量!” 文/游冠辉
  • 爱拆毁天敌 文/好好爸爸
  • 赐生命的主 文/海波
  • 未成型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 文/光启
  • 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我的教会观形成的过程和经历 文/Joy
  • 连摇带按,上尖下流 文/阳春白雪
  • 关于洁癖 文/陈艳
  • 和灵命有关的那些事——毕德生在《今日基督教》上的访谈
  • 默想等候神应当注意的问题 文/杨安溪
  • 蒙头与服权柄的记号1 文/天明
  • 基督徒女性价值的找寻 文/双燕
  • 教会工人选立的神学反思 文/孙明义
  • 教会工人是如何选立出来的 文/格鲁登 Stephen 译
  • 访谈:北京守望教会在教会体制建设方面的探索
  • 教会建制的讨论——“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神学研讨会发言记录(2) 文/本刊编辑部
  • 2009冬季号卷首语
  • 2009秋季号——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
  • 火炼 文 / 张谷泉
  • 求你使我知道你爱我 文 / 刘丽萍
  • 6岁 文 / 书拉密
  • 驼鹿的瑰丽草原与树林——远行记忆之三 文/ 姜原来
  • 文革期间文人告密“荒唐之恶”的反思 文/ 可君
  • 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的争论看中国社会的转型正义
  • 作时代的光与盐——读《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文/ 阿信
  • 人生需要交账——读《五十年来》 文/ 察世俗
  • 忘恩•蒙恩•感恩——奔走窄路六十年的生命见证 文 / 韩姊妹
  • 记忆中的守望 文 / 光宇
  • 蒙难流泪谷 文/ 李道生
  • 许春草——他用膝盖亲近主 文/ 何其微
  • 客西马尼园与十字架1 文 / 栾非力
  • 约翰作品中的世界观念 文/ 孙明义
  • 家庭教会的神学传统是什么 文 / 陆昆
  • 他是点着的明灯——宋尚节的属灵传统浅论 文/ 新恩
  • 中国家庭教会属灵的传统与基本精神特征 文 / 基立
  • 探讨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 文 / 天明
  • 家庭教会:待书写的传统与待传承的生命 文 / 江登兴
  • 十字架与世界——“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神学研讨会发言记录 文 / 本刊编辑部
  • 十字架工作的法则 文 / 李天恩
  • 2009秋季号卷首语
  • 2009年夏季号——加尔文诞辰500周年特刊
  • 什么是预定论?
  • 北村的凄凉故事 文/ 殷实
  • 原野,和原野上的树—–远行记忆之二
  • 书话三则 文/ 刘阳
  • 苦难在神,却是恩典—一个艾滋病孩子的见证侧记 文 / 沈颖
  • 浅论今日中国青少年的情感缺失 文 / 天灵
  • 真平安,他今赐给我 文/ 小花
  • 80后,青春即将落幕 文/ 布拉
  • 一个被误解的改教家和文明塑造者——读《加尔文传》 文 /Stephen
  •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简介 文/ 许国永
  • 司布真与极端加尔文主义 文/ 游冠辉
  • 大学时期的争战 文 / 杨安溪
  • 最初的梦想 文 / 程楠
  • 死荫幽谷里的陪灵会
  • 看见死亡~看见永生——手记二则 文 / 陈艳
  • 清教徒的默想实践 文/ Joel R. Beeke 文 郭晶译
  • 加尔文的属灵观及其影响 文/ 侯士庭
  • 加尔文思想的历史承继 文 / 新恩
  • 加尔文教会观引发的思考 文 / 孙明义
  • 论律法的教导功用 文/ Joel R. Beeke 冀诚译
  • 加尔文:救恩中神的恩典与人的责任之关系 文/ 方镇明
  • 盘点加尔文的精神遗产 文/ 小约翰
  • 加尔文的双城记—–写在其五百周年的省思 文/ 陈佐人
  • 加尔文的双城记—–写在其五百周年的省思
  • 访谈:关于教会纪律的执行 文/ 本刊编辑部
  • 论教会纪律 文/ 加尔文
  • 2009年春季号——小组牧养
  • 为什么要祷告
  • 遥望春天 文/书密拉
  • 圣经里有记者的工作吗? 文/许宏
  • 走过呼兰河——远行记忆之一 文/姜原来
  • 中国人的节日焦虑因何而来 文 /薛涌
  • 谁点燃了央视大火? 文 /查常平
  • 刺猬们的合一之旅—-读《褥子团契》
  • 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小组——读《带出健康的小组》 文/祖鸿
  • 弟兄和睦同居之美善——-读《团契生活》 文/冬青树
  • 疏离与结——-电影小组随感 文/ 窗子
  • 我的小组成长之路 文/竟榕
  • 附:主的恩典续
  • 主的恩典够我用! 文/兴梅
  • 与小组一起成长蒙恩 文 / 好智 艳青
  • 北苑腓立比小组的点滴回忆 文/Michelle L
  • 晨祷感言 文/ 曾淼
  • 在晨祷中与主亲密 文/ 孟绯
  • 知道.不知道 文/ 陈艳
  • 神的爱每早晨都是新的 文/ 真言
  • 何以教会是信徒的母亲 文/孙明义
  • 堂会转型与小组牧养 文 /天明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养小组事工理念
  • 牧养小组事工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 全部 2009年 >>